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文化底蕴、地方特色与“新五化”下的新农村社区建设探究——兼论(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1-05-1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与此同时,真正的问题在于5000年来中华民族在其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自己民族独有的文化习性、文化心理、生存方式、人际关系、精神世界、价值认同、民族性格,并由此必然地决定了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需求和自我整合的规律。今天虽然中国社会在制度和物质层面都发生了空前未有的巨大变迁,但是上述民族文化的习性及由此决定的价值取向、自我整合规律仍无本质的变化。简而言之,当前农民文化的核心部分,仍然是宗法式的传统心理,精神素质与思维行为定势,仍旧是宗法农民文化。

(三) 国家治理层面下从单位制到社区制

孙立平等人指出,1949年后大陆建立起的是一个总体性社会,即一种结构分化程度很低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国家对经济以及各种社会资源实行全面的垄断,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三个中心高度重叠,国家政权对社会实行全面控制。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在经济上从计划向市场转型,社会治理层面在城市是单位制到社区制转型,农村是传统村落到现代新农村社区转型。

(四) 从传统的农村村落到新农村社区,周期长而且情况复杂

我国地域差异大,不存在“一刀切”的新农村社区建设模式。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 2011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比例达到51.27%,从统计学意义上,中国城市人口已超过农村人口,成为“城市化”国家。不可忽视的是,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市化率仅为35%左右,中国农村人口仍占到总人口的2/3。

“新五化”(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治理现代化) 既产生用地要求,又要新农村社区建设,二者的结合往往在一些地方突出表现为并村运动,比如山东新农村发展规划16年内3.5万个村庄“消失”。2000 年中国的村庄约有360 万个,到2010年已减少到270万个,平均每天差不多要减少300个。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近30年来有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其中半数以上毁于拆迁。问题的关键是,古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誉为经典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中华文明最遥远绵长的根就在村落里,大量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跟村落有密切关系,甚至是发源地。村落是农耕文明最小的社区单位,人们在其中生产、生活,村落里同时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1300 多项国家级“非遗”和7000 多项省市县级“非遗”,绝大多数都在村落里,少数民族的“非遗”更是全部在村落中,村落价值堪比长城。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尚且如此,那些零星分布于数以百万计的村落中的古旧建筑、石雕、木雕、文物古迹乃至衣着服饰更是可想而知,在遭受建设性的破坏、开发性的毁灭、商业旅游性的改造后灰飞烟灭。

三、思考与建议

(一) 强调尊重城市化规律——人自由选择永远是核心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聚留于城市”,依旧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中国最后也是规模最大、变化最快的一次城乡大变迁和财富大洗牌,几乎每个中国人的命运都将因这场城市化浪潮而改变,城市化是经济自由和个人自由的必然结果,是资源节约、效率提高、人类自由与能量充分施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新农村社区建设是在这个大背景之下进行的,必须尊重这个前提,让农民自由选择。恰如《南风窗》记者的调查,新型农村社区如果是农民想要的,政府不支持他们也干;若只是政府想要,农民的愿望是派生出来的,则政府要负担成本,农民还有可能不买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个度的问题,还有个时间、地点的问题。(二) 突出新农村社区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从文化关怀来讲,需要的是文化多样的乡村和谐下的“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从必要性来讲,人类文化需要多样性。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全体大会发表的《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必不可少。”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才会有新农村社区的文化特色下的“我区我素(元素)、我区我品(品类、品牌)、我区我家、我区我业、我区我根”,使新农村社区成为邻里相望的伦理共同体,产生一种巨大的“家园红利”,这种“家园红利”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形资产。

(三)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基础上的文化繁荣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据成功工业化国家的统计数据,当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000~5000美元的时候,是国民对文化需求强劲的井喷时期。“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自古皆然。西方“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是长时间的润物无声的点滴之功、和风细雨的文化熏陶滋润的自然结果。“功夫在诗外”,农民真实收入的提高,才会为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注入强大的基础支撑力。

(四) 坚持不懈的实践与前行

“天下事有难易乎”,永远是行者常至,为者常成,赢在执行。新农村社区文化底蕴与地方特色的挖掘并展示其生命力,“知不易行更难”,日复一日地坚持和前进,也是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三农”学者党国英有句名言:“相信农民知道自己要什么”。“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之树常青。广大农民的参与和行动实践,才是新农村社区的源头活水。“一步一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脚印”(朱自清语) 的行动,“永远在路上”的行动,假以时日新农村社区自会进入“潮平两岸阔”之境。

(责任编辑:华明)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文化底蕴、地方特色与“新五化”下的新农村社区建设探究——兼论(2)在线全文阅读。

文化底蕴、地方特色与“新五化”下的新农村社区建设探究——兼论(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lunwen/yingyu/122852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