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2)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备有关。因此,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要从社会制度层面出发。习近平认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3]
法制是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离不开法制,只有通过法律的约束力和强制力,才能有效处理社会、经济、生态之间的复杂关系。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明确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列为重点。我国已经有了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相关法律,但是在土壤、环境税、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相关法律尚不健全,因此应当尽快弥补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立法空白。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实现这样的根本性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2015年9月11日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会议认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方案》是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习近平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切实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些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是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理论的丰富完善与拓展。生态文明制度的水平关系到全社会、各民族的整体利益,是一个国家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强化了法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法制是社会能够正常有序运转的保证和保障,是中国和谐社会建立的核心要素。生态问题的日益凸显,生态破坏问题越来越严重,这影响了社会的正常运转,破坏了社会的正常秩序。社会秩序一旦被打乱,就没有和谐社会可言,生态问题最终会引起社会的混乱。因此,生态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要实现生态和谐,就需要一系列环境法律来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方式。司法被称为“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这和习近平所提倡的划定生态红线是相一致的,生态红线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危险线,生态红线的划定有利于人类更清楚地认识到生态存在的问题,需要哪些措施来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法制则为这条生态红线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在习近平看来,那些不顾生态环境而盲目决策从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人,都必须追究其相关责任,而且应当终身追究[4]。这表明需要用法律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合理利用资源,从而保持和维护生态环境的有序发展。
总之,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能够正确认识和权衡生态与文明、经济、法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理论、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思想、增强了人民的生态意识;在实践上,推动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促进了经济发展新方略,对美丽中国的建设与“生态中国”的实现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文网专业代写论文和论文代写以及教育论文发表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14-116.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21.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10.
[4]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2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浅析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2)在线全文阅读。
浅析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