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恩来的勤俭节约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勤俭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仅在我国革命时期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也有现实启示。我们要立足国情,杜绝铺张浪费,坚持勤俭治国;行政机关要严格落实党中央的“八项规定”,节约行政成本,树立正确的公务消费观;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周恩来 勤俭节约 现实启示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007-0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多次强调要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要扼杀三公消费和奢侈浪费现象。周恩来的勤俭节约思想不仅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就是在今天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对于我国社会风气的养成、党的建设、建设节约型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周恩来勤俭节约思想的起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周恩来与鲁迅(周树人)同宗,先祖是宋朝学者周敦颐,周恩来出生后不久就被过继给了早逝的叔父周贻淦为嗣,由嗣母陈氏抚养长大。陈氏出身贫寒,但博览全书、知书达理。在她教导下的周恩来,从小就熟读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周恩来的勤俭节约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墨、法,特别是儒学思想的影响。在南开大学期间,周恩来是个完完全全的“儒家信徒”。南开大学特别注重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教育,将“经史子集”作为自读的范围,孔子提出“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反对竭泽而渔;提倡“温、廉、恭、俭、让”,主张戒奢尚俭;儒家经典《左传》中也提到“民生在勤,勤则不匾”;“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
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周恩来在赴日留学期间,正逢十月革命爆发并取得胜利,当时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并很快传到日本。政治敏感度极高的周恩来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并深受影响。在法留学期间,周恩来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他将自己的爱国思想融入进马克思主义,最终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
(三)家庭的熏陶及成长环境的影响
周恩来的勤俭思想深受其家风、家训的熏陶,《周氏家训》言:“俭,美德也。俭可养廉,可惜福,可无困穷之忧,可享温饱之乐。故治家以省俭为第一义。治躬亦以简朴为第一义,与其求人,不如求己。勤而能俭,自能兴家,俭而益勤,自能持久。勤俭二字相需亦想成也。”周恩来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宦家庭,少时家中变故颇多,双母先后去世后,便跟随伯父四处漂泊。特殊的成长环境并没有击倒周恩来,反而使他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四)求学之路的艰辛
1910年夏,周恩来跟随伯父到东北求学,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广为后世传颂的名言。1913年9月,周恩来考入南开中学,但当时社会黑暗,人民生活艰苦,尽管入学一年后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学校破例给他免除了学杂费,但他的生活依旧窘迫,靠假期在学校帮忙写板书来赚取生活费。南开的四年学习,培养了周恩来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1917年,周恩来赴日留学,恰逢伯父去世,周恩来生活更为清苦,经常只吃青菜度日。1920年11月,周恩来赴法国勤工俭学,曾在巴黎雷诺汽车厂做工,为了维持生计,他还利用工余时间为国内外报刊撰写稿件来赚取微薄的稿费。
(五)革命时期的锻炼
周恩来的勤俭节约思想还受到长期革命实践以及长期艰苦战争环境的影响。旅欧期间,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周恩来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领导天赋和政治倾向。1927年,在周恩来领导下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34年,红军开始了艰苦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周恩来作为全军的“总管家”,全身家当却只有两条毯子、一床被单、做枕头用的包袱里有几件替换的衣服。长征途中,环境艰苦,爬雪山过草地,周恩来同战士们一起啃树皮、喝冰水。
共产党执政前的中国,内忧外患;执政后的中国,满目疮痍。在这种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但由于中国资源缺乏,资金短缺,在建设中不允许铺张浪费,必须勤俭节约,把节约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建设上。周恩来作为国家领导人之一,率先带头勤俭节约,带领广大人民勤俭建国,给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了勤俭节约的好榜样。
二、周恩来勤俭节约思想的内容
(一)反对官僚主义,密切联系群众
周恩来最痛恨官僚主义。官僚主义是剥削阶级长期统治的遗留问题,它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严重危害了群众生活,危及党内的和谐稳定。1963年5月29日,周恩来做了《反官僚主义》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官僚主义与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命令主义、事务主义、分散主义、本位主义、宗派主义,都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反对官僚主义,也就必须联系到反对这些主义。”还明确说明并分析了官僚主义的20种表现,他指出,要克服官僚主义,就必须过好“五关”。1963年5月29日,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关干部会议上作《过好“五关”》报告时指出,过好“生活关”,在物质生活方面,要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在精神生活方面,我们要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
1966年3月,邢台大地震后,他冒着五级余震的危险顶着寒风慰问受灾群众。这些都体现了周恩来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和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良作风,而这种作风的体现又离不开他勤俭节约思想的支持,勤俭节约拉近了周恩来与广大人民群主的距离,表明其愿意与广大人民同甘共苦的决心。
(二)发展生产,保障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
发展生产、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与勤俭节约是紧密相连的。周恩来提倡勤俭节约的根本目的在于要用勤俭节约来增加生产,促进发展,从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1949年,周恩来在《恢复生产,建设中国》一文中指出:“我们现在虽然生活在城市里,但旧衣裳还是要穿,不要向剥削阶级造成的奢侈腐化的生活看齐,要向我们历来的艰苦朴素的生活看齐。” 周恩来身为国务院总理,不管是办公还是个人生活都非常俭朴,一件打满补丁的衣服和一双皮鞋,一份简单的伙食。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周恩来总是带头吃苦,带头节俭,身边的工作人员曾为此偷偷给周恩来换过、买过,但周恩来都一一拒绝,还常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这样做是不是过分?我看不过分。我们的国家现在还一穷二白,身为中国六七亿人口的总理,我要身先士卒,做好典范,现在不是追求享受的时候。”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周恩来勤俭节约思想及其对现实的启示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