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层公务员“懒政”现象的治理路径
应对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目标不一致的有效路径有二:其一,委托人与代理人建立“命运共同体”来实现目标大体一致;其二,强化柔性激励以实现双方目标趋同。缓解公共权力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可行路径有二:一是加强职业前景激励,二是优化“委托—代理”链条。
(一)解决目标不一致导致的激励机制失灵
1.建立“利益共同体”
通过建立“利益共同体”,遏止基层公务员“懒政”思想。公共权力委托人通过与代理人建立“利益共同体”,使双方在社会身份上接近,从而促使其目标大体一致。第一,完善民主政治。增强基层政府选人用人民主性、科学性,使得基层公务员在其组成结构上尽可能地反映其辖区的人口特征,包括性别、民族、社会阶层等。第二,实施与基层公务员个人目标相一致的管理机制,使基层公务员既“敢为”“能为”“愿为”以达到组织目标,又能满足其作为“经济人”的个人意愿。第三,制定组织目标时将基层公务员的个人意愿和利益纳入考虑因素,使组织目标潜移默化成为个人目标。
2.强化柔性激励
通过强化柔性激励,增大基层公务员“勤政”动机。刚性激励满足的是代理人對物质的需求,柔性激励则针对代理人个人的心理和行为,采用荣誉激励、信任激励、情感激励、使命激励等非强制性方式进行激励,比如文化教育、能力培训等。柔性激励使其心目中形成一种潜在的说服力,把组织意愿转化为个人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自觉行动,从而促使作为代理人的基层公务员个人目标与作为委托人的上级政府或者其辖区内的人民的目标和利益趋于一致。
(二)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激励机制失灵
1.优化“委托—代理”链条
优化“委托—代理”链条,扩大地方政府自主权。在新时代,应给予地方更大的自主权去开拓创新,鼓励公务员“敢做、能做、愿做”。可行路径有二:一是缩短“委托—代理”链条,如已有实践经验的“省管县”,使县一级政府具有更大的自主权,减少因过长的权力链条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成本;二是改变“委托—代理”链条方向。完善地方自治,扩大基层政府自主权,使基层政府及其公务员直接成为群众的代理人,增强公务员工作热情。提高人民群众政治生活的知情权和参与度,定期对群众进行关于政府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并以此为依据对政府工作加以改善。
2.加强职业前景激励
职业前景激励是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即建立健全一个有效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职业前景激励需要完善一整套“选用—考核—晋退—奖惩”制度。第一,公平公开选拔。认真落实习总书记关于选人用人“九严禁”的要求,扩大竞争上岗比例,重用德才兼备,能力强、作风正的人才;提升基层公务员对干部选拔工作的知情权和参与度。第二,疏通晋退渠道。打造多样化职业发展通道,设置人性化的职业发展阶梯,变职业发展“独木桥”为“立交桥”;完善退出退让机制,建立健全基层公务员召回制度、辞职退休制度。第三,完善考核系统。进一步扩大考核主体,畅通举报渠道,增强群众考核权威性;确保考核过程公开、公平、公正,并有效利用考核结果进行合理奖惩。第四,完善奖惩机制。坚持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正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奖惩制度公开化、透明化,并配套以完善的问责制度和容错制度,时刻提醒基层公务员为自己的行为拉好警戒线,同时为其探索创新留足容错空间。
在走向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对基层公务员的激励机制要根据其内心需求量身定制,了解其工作情况,关注其合理需求,是治理基层公务员“懒政”的必要路径。任何制度的完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对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完善需要上级政府、基层公务员和人民群众的通力协作。
参考文献:
[1]郑万军,刘磊.官员“懒政”的机制原因及治理思路[J].领导科学,2016(27):8-10.
[2]赵蜀蓉,陈绍刚,王少卓.委托代理理论及其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述评[J].中国行政管理,2014(12):119-122.
陈佳(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高压反腐背景下基层公务员激励创新研究(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