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
果树产业在树种、品种结构调整方面进展较为缓慢,存在着一些适宜树种不成规模、一些试栽成功的新品种更新步伐慢的现象。树种品种结构不尽合理,造成果树品种单一,成熟期过于集中,晚熟红富士苹果面积占果树总面积的70%,早中熟比重偏小,仅占30%,由此造成果品上市过于集中,市场竞争加剧,降低了产业效益。
3.4果品生产新技术应用不平衡,科技队伍弱化,科技服务不到位
在近2万hm2红富士果园中,粗放管理园、常规生产园、优质生产园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果园兼而有之。果园管理差异大,导致丰县果品总体生产水平提高较慢,总体生产水平不高,果品效益悬殊差距大。具体表现在:优质、精品生产园块少,果品优质率低,果品出口总量小,果农重产量、轻质量的群体较大,造成果品质量相对下降,果树面积相对萎缩。果品要高产、优质、高效,必须靠科技、靠投入。近年来,省、市水果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技术服务的资金缺乏,活动也大大减少,使许多实用新技术难以推广普及。果园投入少,各种无公害优质生产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作为重要的果品产业基地,丰县还没有一座气调库,恒温库库容量少,没有果品处理、分级包装线,产业化水平不高,竞争力相对较弱。
3.5品牌意识淡薄,营销体系薄弱,果品市场竞争力弱
在现有的基础应用上,没有有效地整合丰县有形和无形的资产,使之充分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大沙河”品牌上,产权不明晰,使用不规范,存在乱用现象。丰县果树生产大部分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小,组织性差,削弱了终端产品的市场开拓和竞争力。多年以来只注重生产环节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忽略了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特别是对产品的销路、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等调研不够,对销售环节的支持和投入较少,销售人才、销售网络未形成规模,严重影响了果品的外销。在农产品市场放开后,果农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一家一户的果农因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往往是被动接受市场把握不准,没有与企业进行价格谈判的对等地位,市场的价格。个体经营、小农意识、组织化程度低等原因导致丰县果品在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偏弱。
3.6农药用量偏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优质生产技术推广受限制
果树喷药频繁,用药量大,严重影响果品的食用安全。另外,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全县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仅为0.75%,而适合优质果生产的有机质含量要在1.5%以上,适宜的pH值为5.7~7.0。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动投入由无价到有价、高价,限制了劳动密集型果品优质生产技术的发挥,果农的劳力、精力投入不到位,果品生产严重滑坡。青壮年出外打工,果园的管理者变成了老弱妇,管理人员的技术、知识水平明显下降,造成果品优质生产技术难以推广和实施。
4发展思路
4.1科学制订果品现代化发展规划,引领果品业发展
政府和主管部门要确立把徐州作为全省果品业现代化重要示范区的思想观念,组织高水平专家、学者及实际工作者,科学制订徐州果品业发展规划。从品种定向、区域布局、科技工作、专业合作、贮藏加工、市场建设、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规划要有可操作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重在落实。通过规划实施把徐州市果业做精、做大、做强,不断提高果品产业在徐州经济总量中的份额。
4.2依托科技,提高果品质量
科技支撑是果树产业成败的重要因素。2004年改革以后,每镇配备了1~2名林果技术人员,必须确保这些人员的果树专业工作性质,保证其业务工作时间。市、县(市)财政在正常“人头费”之外,增加部分果业事业费预算,以加强市内外果树技术交流,增加果树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投入,不断提高全市果树科技队伍的科技水平,加大对果农的培训力度,以提高广大果农的素质,保证各项技术措施得到落实。
4.3加强果品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全力提升苹果产业档次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理学类丰县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2)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