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软科学研究组织管理工作不断完善,投入有了较快增长
软科学研究的组织管理工作不断完善,成立了一系列专职对软科学研究进行指导和管理的行政机构和学术机构。如,科技部负责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的组织、指导和资助的管理工作。中国软科学研究会作为软科学研究的学术团体起到团结和凝聚软科学研究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我国软科学研究领域的科研计划和基金,对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管理现代化和咨询产业化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和各省、市、自治区、国务院各部门的软科学研究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
各系统、各部门、各地方也建立了自己的软科学管理机构,分别设立了各类软科学研究计划。这些管理和协调机构的成功运作积极调动了全国各地的软科学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了软科学研究中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学科领域的整体优势,在联系、交流、协作的基础上,提高协同解决各种疑难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些机构和机制还起到了交流平台和共享平台的作用,促进了软科学研究的交流,大大提高了中国软科学研究的整合能力。
基金制和课题制是我国软科学整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平台,也是繁荣和发展软科学事业的重要途径。一是设立地方和部门软科学研究计划。据统计,目前,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省、市、自治区设立了地方软科学研究计划,一半以上的国务院部门设立了部门软科学研究计划。二是大幅度增加软科学相关研究计划的投入。200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投入为6000万元,2003年增加到1亿元,增长67%。2004年又增加到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3]。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软科学研究投入为3526万元,2003年增加到3708万元,增长5%。2004年,又增加到4575万元,比上年增长23%[4]。地方也大幅度增加了软科学研究投入,2001年,北京市软科学研究投入为800万元,2003年增加到1800万元,比2001年增长125%。即便是西部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也大幅度增加了软科学研究的投入。2001年,云南省软科学研究投入为300万元,2003年增加到600万元,比2001年增长100%。
(五)软科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活跃
我国的软科学研究机构与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印度、泰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政策研究机构、大学、公司以及世界银行、亚洲发展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教科文组织、世界粮农组织、人口基金会、亚太经社会、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等国际组织建立了交流关系,并就产业政策、人口政策、资源和环境政策、区域发展等开展了国际合作。通过这些交流与合作,不仅开阔了我国软科学工作者的视野,提高了研究水平,同时也使我国的软科学研究走向了世界。
“十五”期间,每年有600多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近3000人参加国际合作研究,5000多人参加国际会议或出国考察。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软科学研究的对话和交流,不但在对外开放中提高自身的水平,而且为国际软科学研究贡献了自己的视角和智慧。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理学类关于我国软科学“十一五”发展思路的探讨(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