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加快推进农村产权融资的基础工作。要以地籍信息化建设为先导,加强农林水交科等部门协作,落实农村产权确权登记工作。对所有农村集体土地深入开展地籍调查,全面查清每宗土地的情况,尽快完成确权颁证工作,建立具有社会查询功能的农村产权数据库。要建立农村产权统一抵押登记制度。探索土地入股、土地预流转、土地银行等模式,建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第三,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要建立“村—乡—县—省”的立体服务平台,加快农村产权交易的中介服务平台建设,要研究制定统一、科学、公开的交易规则,明确监管部门的职责和手段,为金融机构提供抵押权运作规范的集中场所。要以降低处置成本为原则,规范抵押品处置变现程序,在赋予原权利人、集体经济组织或其成员优先购买权的同时,适当扩大受让方范围。建立集体土地回购制度,设立农村抵押融资风险基金,以降低融资风险,提高抵押物的处置效率。
第四,加强跨部门协作,加快土地经营权贷款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建立农村产权价值评估机制,建立农村产权评估准入和评估指标体系。鼓励由地方制定辖区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的基准价格或最低保护价,作为当地农村产权交易的基础指导价。要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贴息基金,将分散于各个涉农部门的支农资金进行整合,部分用于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利息补贴。建立风险补偿专项基金,财政要按照上年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规模的一定比例筹集资金,对土地承包权因流转、担保、保险、贷款等环节产生的风险予以适当补偿。大力发展农村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业,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与医疗、养老保险制度,真正解除融资创业的后顾之忧。
第五,加大金融对农村土地改革支持的创新力度。要建立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的联动支持工作机制,研究出台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行办法,由农业主管、金融办、金融监管等部门联合成立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工作小组。要把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纳入银行信贷系统常规流程。根据贷款对象的不同,实行不同的贷款模式,逐步缓解农村贷款难等问题。鼓励保险机构参与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保险,由财政出资与经营业主按一定比例的费率予以保险扶持,逐步破解农业保险覆盖面小等问题。建立县级物权融资公司,推行现金流支持型涉农信贷资产证券化,扩大涉农贷款,破解农民贷款难问题。
第六,大力培育地方财税的产业基础,发展新型规模经营主体。要在建设大型工业化项目的同时,大力发展吸纳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为城镇化腾挪空间和积累财政资金提供便利。采取多种补贴、优先安排政策性服务措施等办法,鼓励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创办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新型服务性经营主体。妥善解决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仓储、晒场、机械仓库、养殖小区等农业生产性建设用地问题。
第七,深入持久地开展农村金融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要完善农村地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农户电子信用档案,推进农村征信工作,优化农村信用环境。要发展多元化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引导乡镇组建互助担保协会,培育农户联保、商户联保、小企业联保等信用共同体。推动设立农村商业性担保机构,由各级地方财政出资设立政策性担保机构。加快县级农村融资担保公司组建,对符合产业化发展方向、具备经营规模、资信状况良好的新型农业经营者提供贷款担保。加快司法改革,确保基层司法机构人财物的独立性,将打招呼者和被招呼者纳入“领导干部干预司法的记录通报制度”的责任追究和考核的范围,组建农村金融专业法庭,为农村土地改革服务、维护农民和金融利益保驾护航。
作者:曹军新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与金融资源配置的综合改革研究——基于地方财政(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