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类似锦标赛的政府间竞争环境中,改革初期中央政府为各地政府规定了GDP增速等衡量地方官员政绩的单一目标,要求各地不断增加财税基础,地方会拼命发展经济,甚至违反上级规定而大胆改革。如此,地方财政—金融系统的关键要素建设,如预算规划体系、部门政策服务体系、司法系统和金融生态系统等均会被忽视,甚至遭至扭曲。如存在地区保护主义、资源滥开发、环境恶化、安全事件频发、房价上涨过快、非法侵占农用土地等问题。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和产权保护的发展,地方控制经济资源的格局发生了基本变化,地方的基本任务已从经济增长单一目标转变为经济发展、保护产权、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环境等多重目标,健康性地方财政—金融系统建设问题变得紧迫。
(三)优化地方财政—金融系统的事例
在经济分权体制条件下,中央政府将更多自主权下放给了地方政府,鼓励地方改革尝试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鼓励地区间经济竞争。地区官员的升迁机会同地区的改革及经济发展绩效挂钩。在地理优势、信息沟通与信息处理和实验成本等方面,地方政府尤其是省级政府具有中央政府难以替代的优势,可以了解更多本地区情况,可以便捷与地方信息交流,可以较小的试验成本取得更大的改革成功。如“项目银企对接”政策,是在信贷银行经历政府干预信贷、商业化改革后企业逃废债务之后,地方政府改变原先行政命令方式处理企业与银行关系,采取推介企业和项目、信贷银行自主选择的做法。这是信贷管理体制、银行监管体制变革下,地方政府创造性调整政府、企业与银行关系,转变政府角色的先例。笔者对近十年间中部六省省级政府优化地方财政—金融系统的政策措施、经验和做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发现林权抵押贷款、政策性保险等政策试点均是完善政府服务功能、以市场机制培育税基的政策理念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采取地方试验在先、中央采纳在后,并通过地方竞争有效推广而成功的改革模式。
二、农村土地流转与金融资源配置机制的大背景:地方财政—金融系统的历史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政府在取得一定程度的财政产权之外,借助土地、企业等大量资源,还通过不同程度的地方对金融业分权与中央政府分割金融租金。在中央监管下,大多数经济活动由至关重要角色的地方发起、协商和执行涉及改革开放的相关政策法规,调整其方向或选择抵制。地方对经济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或推动、影响或阻碍了地方以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影响宏观经济、环境和社会等问题。因此,中央与地方在处理与银行等金融关系上,反映在处理土地、财政等问题上,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先由中央政府高度集中的货币控制权,由于地方强有力的参与出现了区域金融化特征,形成了以中央—地方政府对金融(银行)所有权特征的二元金融结构的格局。
1979~1994年阶段:推行土地承包改革,鼓励乡镇企业等非国有组织的发展;实行计划分配信贷,地方干预银行经营和贷款。银行信贷则是地方财政收入、企业亏损的提款机,形成大量银行坏账,银行商业化经营难以为继。
这一阶段,率先推行以土地承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以企业包干为主的财税改革,以及推行与之相配套的建立专业分工的金融体制和“拨改贷”信贷制度。20世纪70年代末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一些县级政府发起施行并取得成功之后,中央政府才予以承认并推动扩大改革试点的范围,1984年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土地承包改革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农村的生产率和储蓄率,也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提供了丰富资源。
1984年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央行职能,1979年起农行等四大专业银行则陆续组建和发展,实行经营商业化改革。尽管已处于向市场化改革的起步阶段,但地方政府仍拥有相对稳定的较大的经济资源,其中国有“五小”企业遍布全国县域。在银行高度垄断体制下,实行计划分配信贷指标,地方将专业银行视为所属国企进行指挥和管理。以干预专业银行经营和贷款方式的金融资源配置,成为这一阶段地方财政—金融系统的运行法则。银行与财政“连裆裤”机制得到强化,货币发行成为弥补中央财政赤字的“出纳”。银行信贷则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企业亏损的提款机,造成大量银行坏账,银行商业化经营难以为继,地方财政—金融系统无法正常运行。构建新的地方财政—金融系统是以1994年分税制改革、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的颁布为突破口的。
1994~2002年:商业银行改革撤并/销县域及农村网点,涉农贷款剧减;地方自办金融机构,开发区模式成为地方财政—金融循环系统的核心。地方和企业借改制大肆逃废金融债务存在“两非”活动,地方财政—金融系统陷入新的僵局。
1994年中央与地方的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的税收在全国税收的比例随之大幅下降。但是,地方政府仍然主导着地方经济事务,如为企业分配土地、能源和信贷等关键性资源,处理合同执行和产权保护等。这些经济事务权力,为地方政府进行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私有化改制、出售辖区内的土地、逃废银行债务等经济事务提供了“合法”平台。
随着市场化改革,1996年“九五”计划提出加快推进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地方政府在分配信贷方面的作用已经大幅削弱。1997年“十五”大之后,国企私有化改制在操作上合法地推开。1998年国务院转发《关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改革方案》,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撤并/销县域及农村网点,涉农贷款剧减,“三农”贷款难问题加重。因此,地方政府大量自办投资信托、城市信用社、农村合作基金会等金融机构,以弥补银行商业化带来原先干预信贷便利性减少;以土地招商引资的开发区模式成为地方财政—金融循环系统的核心,土地逐步成为地方财政收入重要来源。
这一阶段,各地方政府借企业改制逃废金融债务,形成大量银行呆账;非法创办金融机构、非法经营金融业务的“两非”活动泛滥成灾,导致地方财政—金融系统运行陷入僵局。以1997~1998年全国性金融整治为起点,以1998年始住房改革,放开城市住房和土地市场为着力点,规范金融秩序,培育地方经济增长点,重构地方财政—金融系统。1997年央行对各地农村合作基金会运行情况进行了检查。1999年,国务院宣布取缔农村合作基金会,分类并入农信社或者清盘关闭。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与金融资源配置的综合改革研究——基于地方财政(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