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静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时间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人们太熟悉它在自己国家的规则,所以经常忽略了它的存在。但其实时间也会说话,尤其是在跨文化商务活动中,如果人们不了解对方国家的时间观,就听不懂对方的时间语,导致沟通理解的障碍,甚至商务活动的失败。
在一份针对国际商务人员的“跨文化商务交往与礼仪的调查研究”中,北美和欧洲商人在中国所经历的最大困惑行为排名前两位的是:“语言差异”和“守时与时间观念”;对日本商人来说,最困惑的行为排名第一位的就是“守时与时间观念”;而参与国际商务活动的中国商人的前20种最困惑的行为中没有“守时与时间观念”这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各国的时间观念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一、中美两国时间观的差异
(一)中国人的时间观
中国人的时间观是环形的。通过观察自然,如日夜交替,月季更迭等,中国人认为时间像个圆,循环往复。相应的,中国人也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模式、民族性和交际行为。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不认为时间是上帝赋予的,而是自然的一部分,或许这使中国人不认为时间是神圣的,因此也就不严肃地对待约定的时间。
中国人对守时要求不是很严格。比如,在多人参加的会议上,由于中国人的时间观,大家通常会在开会时间左右陆续到场,认为迟到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没关系。而太多迟到的人往往导致会议不能准时开始,所以有些时候,组织者告之大家的开会时间会比预期中提前,比如通知1点钟开会,其实1点半才打算正式开始。一般来说,迟到的人并不会受到惩罚,而来早的人就需要等待,这就使人们在下次开会时来得更晚,也不怕迟到。在其它场合,尤其是非正式场合,人们更不会因为迟到而受罚。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不见不散”就说明了这个情况。如果一个朋友告诉你他会明天上午来见你,这可能意味着你应该一上午都呆在家等他来,因为他可能早上来,也可能中午才来。
比起未来,中国人更喜欢过去。中国人常常强调过去的经验,要求“以史为鉴”,用过去的经验来指导未来如何做事。一些中国谚语也能说明这点,如“忘记历史等于背叛未来”、“姜还是老的辣”等等。在中国文化中,经验和年龄象征了权威。总的来说,中国人的时间观是属于过去时间取向的。
中国人的时间观还属于多项时间习惯。多项时间习惯指的是一个时间做多件事情,有这个观念的人可以同时、即兴地做多件事情。在多项时间习惯文化中,人们认为时间是分散的,可随意支配的,所以在工作中易分心,被突发事件打扰,却不会觉得恼怒。他们也会约定一些时间,但这里的时间往往只是个达成的目标,并不是一定要完成和遵守的,通常完不成约定时间也不会受到惩罚。他们也会制定计划,但计划也是很容易改变的,“计划不如变化快”是人们对计划的常见态度。在工作中,他们更倾向于建立长久的人际关系,因而他们更关注人和人际交往而非工作本身。准时的要求也会受到对方和自己人际关系的影响。比如,学生对老师,下级对上级往往会努力遵守时间约定,反之,领导迟到会被认为是应该的,是显示重要身份的手段。一般多项时间习惯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交际时倾向“一切尽在不言中”,不需要太多解释的信息。
(二)美国人的时间观
美国人的时间观是线形的。根据基督教和犹太教,西方文化认为时间是有起点的,《创世纪》中全能的上帝主宰着时间,创造了时间。因为时间有起点,那么,它应该也有终点,上帝也能决定时间的终点。因此,西方人认为时间有起点也有终点,它是线形的。基督教的原罪说——人之初,因为吃了禁果,犯了原罪,失去乐园,堕落到万恶的现世上来受苦受难——深深影响了西方人。对他们来讲,回头看没有出路,只有努力向前、不断超越才有希望。
美国人认为时间如同一条路,连接着未来,人们是沿着直线走的。他们安排好自己的日程表,强调按照日程表上的安排做好事情。比如,他们因私拜访朋友或者因公拜访陌生人,都需要提前预约见面时间,否则对方就不愿接见。他们去医院看病通常也要提前预约好时间。美国人在约定下一次见面日期时经常会说“I need to check my schedule.” (我需要查看一下我的日程表)。他们认为应该好好规划时间和未来的事情,做成日程表,预约好见面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并按照规划行动。他们认为人们应该计划未来,而不是沉迷于过去。
从上面可以看出,美国人习惯将时间量化,做任事习惯去计算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并且努力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任务。美国人恪守承诺,最后期限在他们眼中是很严肃的。他们认为最后期限没能完成任务是会受到惩罚的。当美国人说到具体的时间“I’ll be there in five minutes.” “It will take me ten days to finish it.”(“我五分钟内到。”“我十天能够完成。”)当他们这么说的时候,他们说的时间往往是客观和真实可行的,而不是一个实现不实现都行的目标。总的来说,美国人的时间观是属于将来时间取向的。
美国人的时间观还属于单项时间习惯。单项时间习惯指的是时间的直线性和顺序性,要求一个时间做一件事情。在单项时间习惯文化中,人们把时间看成是可以分隔的,如时、分、秒等,是不可重复的、有始有终的一条线,是以有规则的时间间隔方式流失的连续性事件。单项时间习惯人群珍惜时间,在工作的时候专心工作,不希望被突发事件打扰。他们做事情习惯于提前预约,对时间的约定很认真,按计划行事。比起建立长久的人际关系来,他们更习惯短期的人际关系,更关注工作本身。一般单项时间习惯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交际中需要详细具体的信息。
二、时间观差异引起的跨文化商务交往障碍及原因
(一)对沟通的影响
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本身存在很大的差异。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语族,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哲学家陈嘉映教授认为语言塑造思想,一种语言好比一套道路系统,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很多时候只能无限接近那个目的地,却无法达到完全对应。比如中国的“仁”字就无法被翻译成内涵外延相同的英文。再比如一些单位词,“dollar”和“美元”,到美国购物时,明明知道“2.5 dollars”是“2.5美元”,但中国人仍然习惯把美元换算成人民币来考虑这件商品是贵是贱,这是因为“美元”这个词原先并不存在于汉语系统中,对中国人来说,从翻译角度上知道“dollar”这个词对应了“美元”,不意味着从生活经验上知道“美元”是多少,只有换算成有生活经验的人民币价值才能构成意义。这种因双方语言系统不同所造成的沟通困难是较易被忽略的,因而更易引起误会。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解析中美跨文化商务交往中的时间观差异与影响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