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国会展业的国际差距分析
近年来,我国会展业国际化进程明显加速,成为世界会展业的重要一极,总体上停留在内向型国际化阶段,“引进来”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国外知名品牌展会不断移植中国,国外会展公司纷纷在我国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与我国会展企业组建合资、合作会展企业,但“走出去”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出国办展业务方面,对外投资步伐迟缓,还不具备通过资本运作抢占国外会展市场的能力。
(一)办展市场主体不能适应国际化运作
我国办展主体呈出多元化特点,目前由政府主导型展会、外资运作展会、民营会展公司三大主体构成。自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会展活动是政府促进贸易、投资、技术、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与载体,长久以来政府主导型展会在我国的会展业构成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却没有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进行运作,导致展会效率低下;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前,存在对外商进入我国会展市场的政策性限制,由此国外会展公司最初进入我国主要选择与中方合资合作方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会展行业政策限制逐步放宽或取消,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也有了充分了解,中外合作基础削弱。2004 年11 月19 日,日本最大会展机构康格株式会社在上海成立康格会展有限公司,这是我国境内设立的第一家外国独资会展公司,国外会展公司独资化趋势明显,实力日益壮大;而民营会展公司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整体实力还很弱小。在完全开放的会展市场竞争中,民族会展企业处于不利地位,国际化运作能力低下,对国际游戏规则知之甚少。国际会展业已经形成了会展组织者(PCO)与目的地管理公司(DMC) 的专业化分工,PCO 负责招徕和统筹安排会展,DMC 负责实施接待。我国会展企业业务庞杂,缺乏专业化分工,导致低层次同质化竞争严重。
(二)会展专业人才不能满足国际化需要
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历史较短,进程较快,而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增长较慢,造成会展人才不足问题凸显,尤其是国际化会展人才严重缺乏,与会展业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目前我国会展从业人员有100 多万人,专业出身比例较小,学历层次整体不高,会展业发达国家的会展业从业人员中,71.8%有大学以上学历(其中11%有硕士学历),23.5%有大专学历。国际公认的会展经理资质是拥有本科学历和10年左右工作经验,德国也是会展教育强国,建立了一整套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系统地向学员讲授会展理论知识,科隆大学展览商贸学院和瑞文斯堡会展管理系等会展院校,为德国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教育培训保障。2003年,教育部批准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设立“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目前全国设有会展专业的高校已有20余所,在相关专业开设会展方向的有30余所,但尚未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知识体系,拥有丰富从业经验的师资短缺,培养质量良莠不齐,远远不能满足我国会展业国际化的实际需要。
(三)展会科技含量无法满足国际化要求
展会为科技交流、科技成果推广提供了平台,科技也会率先对展会产生影响,现代科技手段几乎渗透到会展业的各个环节。基于现代技术的网上展会迅速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给传统会展产业带来冲击,有力地推动了会展业国际化趋势。我会展业的技术含量不高,对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不够,网上展会开发不足,不少展会尚未建立专门的网站,直接影响了会展服务品质的提高,不能满足会展国际化要求。目前我国50%以上的展会只有简单的静态页面,或根本没有网站;35%的展会网站技术落后、操作复杂、效果较差,远不能满足参展商的需求;只有15%的展会网站能够勉强提供基本业务和服务功能。
(四)会展场馆功能没有达到国际化标准
截止2012 年年底,我国会展展馆室内展览面积达到852 万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达到491 万平方米,而且还有一些大型展馆正在计划或筹划建设中。虽然我国会展场馆数量多,但展馆建设失控,展馆闲置严重,使用率低下,北京、上海、广州等少数大城市的展馆利用率能达到50%以上,其他大多数城市的会展场馆利用率都在20%左右,全国会展场馆的平均利用率不足30%。与世界会展第一强国———德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德国的国际性展会展出面积世界第一,全球重要的展会大约三分之二在德国举办。德国每年举办的世界一流的国际展会在150 个左右,吸引了上万家参展供应商和1000 万名左右的观展经销商,其中,参展商50%、专业观众30%、普通观众25%来自国外。在2012 年世界百强商展排行榜上,德国拥有56 个,中国拥有14 个,德国展出面积1081.24 万平方米,占59.7%,中国展出面积199.7 万平方米,占11%。
(五)会展市场环境没有顺应国际化竞争
我国会展法律政策制度不健全,专门的《会展法》尚未制定,行业监管存在盲区,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重复办展和恶性竞争现象普遍,会展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市场秩序不规范,价格信号失真,不能如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无法引导市场主体做出合理的选择,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直接影响展会品牌建设。会展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未能提供必要的支撑,尚未形成完整的会展产业链。会展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不够,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创新精神,不熟悉国际规则。
三、我国会展业加速国际化进程的对策
会展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内嵌于城市的社会经济系统中,要把会展业培育成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先导性产业,逐步提高我国会展业的国际竞争力,加速会展业国际化进程,需要全面统筹、协调发展,着力解决会展业所面临的结构性瓶颈问题。
(一)组建会展企业集团,壮大国际化的主体
加大会展市场主体培育力度,推动会展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通过收购、兼并、联合、参股、控股等方式,强强联合,加紧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领军企业。对政府主导型展会进行全面评估,对效益差的展会予以兼并、转型或淘汰,对效益好的展会,推进市场化进程,尝试产权改革;同时加大对民营会展企业的扶持力度,提供融资支持和税收优惠,2011年,北京市政府提出对会展企业营业税实行差额纳税制度,就是一项有力的举措。必须加强会展产业规划,拓展会展要素体系,打破传统产业边界,延伸产业领域,推动产业融合,只有打造出产业配套、运行高效的本土会展集团,才能真正地进军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适应会展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二)培育本土品牌展会,拓展国际化的路径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加快中国会展业国际化发展进程的探讨(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