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问题虽然重要,但终究是短期问题和宏观政策操作问题,而长期的结构和体制问题,才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
经济高位加速的担忧
今年上半年,GDP增长10.9%,工业增加值增长17.7%,分别比上年同期加快0.9和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的实绩与人们年初的预期相反,不仅没有小幅回落,反而进一步明显上扬;消费物价连续四个月走高,从3月份的0.8%上升到6月份的1.5%,也不像年初很多人担心的那样出现通货紧缩。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因素来看,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3%,比去年同期高0.1个百分点;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则呈加快之势,达到了29.8%;出口增长维持在高位,达到25.2%,贸易顺差继续扩大,累计达614亿美元。与此相适应,货币供应和银行贷款也大幅增长,前6个月的贷款增加2.18万亿元,达到央行年初所定全年目标的87.2%。全国税收收入超过1.9万亿元,增长22.3%。
总体来看,上半年的经济运行呈现高位加速之势,虽未出现太大的波动,可以说基本正常,但过热的迹象已经显露,其所掩盖的结构失衡进一步加剧。这才是人们热烈议论的真正原因。
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政府给予了很大的关注。4月中,国务院常务会议曾经专门研究了一季度的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6月14日,再次讨论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的问题。这也是历史上不曾有过的现象。
与此同时,中央银行也频频出手,实行紧缩政策。继4月23日升息27个基点之后,5月18日和6月13日,先后两次在银行间市场定向发行一年期央票各1000亿元,收回商业银行的流动性。6月16日晚又发布公告,从7月5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举可减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1500亿元。7月21日,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8月15日实施。
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些决策是及时的,政策方向也是正确的。但6月末以来,货币和信贷虽稍有回落,但增速依然偏快,政策效果也不理想。这里除了政策作用的时滞以外,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和讨论。
上半年升息政策有不当之处
先看货币政策操作。4月份的升息是对的,因为利率太低,意味着宽松和扩张的导向。从世界趋势来看,低息时代已经结束,欧美日都已经开始或者多次提高利率。现在来看,上半年经济扩张的实际证明,升息的幅度小了一些,进一步升息是必要的。但是,存款利率不动,只提高贷款利率的决策则有欠妥当。本来,国内银行存贷款的利息差就比较大,超过了3个百分点,比国外的利差大得多,银行可以过安稳日子。在银行流动性过多的情况下,这次升息使利差进一步扩大,不仅起不到紧缩的作用,反而是在激励商业银行进一步扩大贷款。
为什么做出只提高贷款利率而不提高存款利率的政策选择呢?一个重要原因是,居民的储蓄存款增加过快,提高利息会起到激励存款增加的作用。其实,这里的关键不在于利率的高低,而在于投资渠道过于狭窄,老百姓有钱没有办法使用,只好存在银行,除了预防性储蓄的因素以外,也有点被迫储蓄的味道。在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下,居民储蓄仍在继续快速增加就说明了这一点。政策决策不是从这一实际出发,而是在价格趋升的情况下,让老百姓承担政策操作的成本,同时却把大部分利益转送给国有商业银行。
在存款利率严格控制和贷款利率可以浮动、以及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这种操作的失当之处是相当明显的。银行的理性选择是,一不会主动提升贷款利率,二不会紧缩贷款规模。当然,这种政策对银行也决非全都是福,如果与注资之类的操作联系起来,它的弦外之音是,政府的隐含担保将继续发挥作用,银行用不着下功夫改善内部治理和提高经营水平,到时候自然会有人照顾的。
近期的货币政策操作也不错,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操作也有点谨慎有余,而力度不足。从信息发布前后的市场预期和实施后的情况来看,其作用和影响不大。不过,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这种操作避开了中国经济运行的症结和要害,有点舍本求末、扬汤止沸的味道。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济学中国陷入国际经济循环和资本流动的怪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