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2包含5个项目,其内容为“欺骗和偷窃”“破坏财物”“对他人的互动从不感兴趣”“严重地违反规定”“冷酷无情,不关心他人”,故将F2命名为“品行问题”。
F3包含5个项目,其内容为“特别喜欢刺激、危险的活动,而且为了达目的不在乎受到惩罚”“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特别依赖,无故发火”“缺乏内疚感,没有同情心”“经常很难排队等候”“喜欢攻击他人和动物”,故将F3命名为“违背社会规范”。
F4包含3个项目,其内容为“经常在课堂上该坐在座位上时离开座位”“很难对游戏或者任务给予较长时间的注意”“经常很容易被无关的刺激干扰”,故将F4命名为“注意问题”。
F5包含3个项目,其内容为“(没有明显的器质性原因)口吃”“对于稍微复杂的句式(如果…,那么…等)无法理解”“(没有明显的器质性原因)对特定的发音区分不清,如d和t,或者g和k等”,故将F5命名为“学习问题”。
F6包含2个项目,其内容为“用尖叫声代替言语,表达需求”“对某件东西有着非常执着的兴趣,不允许别人碰或拿走它”,故将F6命名为“任性”。
F7包含2个项目,其内容为“从不表现出与他人分享的乐趣”“不能猜测别人的想法”,故将F7命名为“自私”。
F8包含2个项目,其内容为“经常在需要安静的时候手脚动不停”“在经历恐惧或者创伤事件后,出现持续的恐惧思维,包括不能自控地回想当时的情景,体验当时的感受”,故将F8命名为“自控问题”。
F9包含2个项目,其内容为“不回答别人的问题,总是重复问话的后几个字”“经常还没有听完问题就将答案脱口而出”,故将F9命名为“交谈问题”。
四、讨论
(一)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但无学历差异
从访谈和调查结果来看,可以发现年长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相对较差。由表2可知,被试在A3、Al0、A13、A15、A23上的评分均与年龄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即年龄越大者,越可能认为项目中的描述不是病态的。再看剩余项目,除A20、A24、A25外,被试对其他21个项目的评分与年龄均显示为负相关,这说明年长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相对较差。被试的评分与工作年限的相关也显示出类似的结果:在全部29个项目中,呈现负相关的项目为18个,其中A7、A12、A15、A16达到极显著水平,A5达到显著水平,呈现正相关的项目只有11个,仅有A14达到显著水平。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问题,新进幼教人员在其学习阶段就可能更多地接触和吸收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因此相对于年长的、更早进入幼教工作的同行,表现出更好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
从表3可知,除A29评分相同外,在其余28个项目上,有17个项目,低学历幼教人员评分高于高学历者,其中A2、A7、A12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另有11个项目,高学历者评分高于低学历者,其中Al、A21达到显著水平。这似乎显示学历越高,幼儿心理健康素养越差。但我们发现,在检测项目A31(“听老师的话”)的评分上,低学历者的评分也相对要高(2.40 vs. 2.22)。这意味着,低学历者和高学历者在评分上的差异可能是由于低学历者有评分较高的反应倾向导致的,而不是因为他们对幼儿心理健康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这一结果也表明高学历者更可能容忍幼儿行为的多样性,不会随意给幼儿贴上“有病”的标签。
(二)幼教人员普遍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辨识能力较差
本研究问卷的29个项目均是从DSM-5和《异常儿童心理》中抽取的,但从表2可知,评分在3分以下的项目有14个,这反映出幼教人员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辨识能力还是比较差的。从表4来看,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后,析出的9个因素也与问卷编制时以心理健康问题为维度的结构出入较大。以前三个因素为例,“共认心理问题”包含了All、A22(抑郁症)、A13(双向障碍)、Al0(广泛性焦虑)以及A9(恐惧症)。实际上,这些项目分属两大心理障碍类别:心境障碍与焦虑障碍,但是由于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后果严重、危害性大,且涉及到幼儿自身的安全,所以幼教人员潜在地把它们归为一类;“品行问题”因素包含了A2、A3、A4、A5(反社会人格)以及A27(自闭症),它们的共通特点是极端、危害自身及社会。但A27“对他人的互动从不感兴趣”,在心理诊断时与前面4项是截然不同的,但可能由于表现类似,幼教人员从自身经验出发,而将这些项目认定为同质的;“违背社会规范”因素包含了Al(品行障碍)、A6、A7(反社会人格)、A12(抑郁症)、A16(多动症)。这些项目分属3个心理障碍类别,但由于都表现出与社会规范、课堂纪律格格不入的特点,从而在评分上出现了一致的趋势。这也显示出我国幼儿教育工作者对于在幼儿身上建立常规的重视。幼儿在幼儿园以及社会环境中能否跟上集体生活的步调,被认为是衡量幼儿个人能力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幼教人员可能将反映是否“听话”的指标,潜在地归人了这一类。 本研究针对幼教人员的结构性访谈也说明了其幼儿心理健康素养有待提升。在接受访谈的38人中,有17人对多动症作出了正确的识别与命名,占44.7%;有25人对自闭症作出了正确的识别与命名,占65.8%。这可能说明幼教人员有关心理健康的素养,主要来源于大众媒体对某一心理问题的报道。目前社会对儿童自闭症日益重视,出现了大量有关自闭症儿童的影视作品,从而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个名词。相比之下,幼教人员对多动症的辨识能力要弱于对于自闭症的认识。
接受访谈的幼教人员对第2题“你认为能帮助莉莉/壮壮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和第4题“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莉莉/壮壮有以上表现”的回答,更是令人失望。这两个问题反映了心理健康素养中两方面的知识:一是如何预防心理障碍,二是怎样选择适当的帮助和可行的治疗。从其回答来看,可知当前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知识严重匮乏。只有很少一部分被访者提及“寻求专业机构及医生的帮助”,很少人认为是除教养之外的原因导致了这些问题,几乎所有的回答都指向“父母冷漠”“家庭氛围不佳”“独生子女与人交流少”“家庭规则少”“家长引导错误”“孩子希望得到关注”“行为习惯不好”等,而对于学界共识,即多动症是一种有生物学基础的障碍、自闭症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导致的有生物学基础的神经发展性障碍,只有个别回答有所提及。换言之,绝大部分幼教人员认为这两种疾病是“可控”“可治”的。如此,在遇到有这类心理问题的孩子时,幼教人员很容易对孩子本身及其家庭产生负面评价,甚至道德层面的谴责。与对第2、4题的回答直接相关,绝大部分幼教人员都认为莉莉/壮壮可以转变成“正常”的孩子。这种观点的直接后果是,一旦幼教人员看到幼儿长期未能“变好”,定会感觉失望、沮丧、责怪,甚至怨恨,而幼儿及其家长的心理负担也将随之增大。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现状(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