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音乐引领个体精神生命追求
音乐以韵律、节奏和运动来表现生命,与人类作为生物有机体的生命运动形式相契合。如卡西尔所言:“使我们看到的是人的灵魂最深沉和最多样化的运动”,“是我们内在生命的动态过程本身”。卡西尔的学生苏珊·朗格以音乐艺术符号的创作为例,具体说明了这种音乐与生命的同构如何发生。她认为“节奏连续原则是生命有机体的基础,它给了生命体以持久性”,因此作为人类情感的符号表现形式,音乐以时间为幻象,在虚幻的时间流动里,通过听觉的运动形式,使人们在所感受的规范的时间序列里外化出内在生命的韵律。人生如音乐一样跌宕起伏,充满变化,而乐句之间也如生命一样,需要呼吸。这就使音乐的运动如同生命的运动一样,当乐曲达到高潮之时,我们体验到与生命状态同构的激情、激动、快乐与辉煌,由此“小提琴家可以在努力创造的乐声中载沉载浮,自觉是‘和谐天籁’的一部分”。在这里,精神得到安慰,情感得到抒发,身体也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与放松。音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音乐家把一些本无生命的符号有目的的组合在一起,再现生命体的生命特征,使音乐结构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序为有序的张力形式,通过有序的排列而显现出节奏化的生命整体,通过音乐内质展示生命特有的神韵”。
音乐用声音传达情感,同时也用声音引导人们向它敞开,与它对话。对音乐的欣赏,使主体的情感得到激发和提升,给人带来愉悦,但这种愉悦“不是处于低级感性认识阶段的快感或痛感,也不是处于高级理性认识阶段的完善或不完善,而是它们的超越或升华”,是人的生命的激荡,而人因这种激荡而获致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一种生命的享受。因此,当我们接触音乐的时候,我们不仅向它开放我们的所有感知觉通道,而且向它开放我们的内心。从创作层面看,音乐展现生命体验,是对人类生活的诗性总结,将人类美好情感集中呈现;从欣赏层面看,欣赏音乐既是人的情感需要,又是人对现实生活的理想超越,激发人类对未来生活更为主动的追求。总之,人类创造了音乐,音乐也作用于人类,创造了人类的感性智慧,因此“与其说艺术影响了生命的存在,倒不如说它影响了生命的质量,无论如何,这种影响是深邃的。”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生命意蕴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在其生命活动中所感觉到的“对象的意义”,归根到底是人所体验到的生命自身的意义。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幼儿园音乐教育应以幼儿个体的生命活动为基础展开,以幼儿个体的生命成长为追求,因此所谓“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生命意蕴”,就是希望在幼儿生命过程中把握那些属于音乐教育的本质力量,以此实现音乐教育对于幼儿生命成长的内在含义。这一说法旨在特别强调幼儿园音乐教育与幼儿生命的内在联系,希望幼儿园音乐教育能在充分满足幼儿生命情感体验需要的同时,实现其对幼儿生命成长的价值引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生命意蕴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尊重幼儿个体参与音乐活动的生命体验
音乐是生命的原发活动,是个体生命情感的重要体验方式,而情感体验是每个幼儿个体独特的生命运动过程,因此个体性是幼儿园音乐教育必须把握的重要属性,这就必然要求幼儿园音乐教育应为幼儿个体的生命表达创造条件,重视通过嗓音、身体动作与即兴表演等方式,鼓励幼儿个体以音乐的方式表达情感,使幼儿个体体验到生命表达的快乐,满足幼儿个体自然生命成长的需要。
(二)发展幼儿的主体间性
音乐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建构活动,因此幼儿园音乐教育应满足幼儿个体社会生命成长的需要,这就必然要求幼儿园音乐教育应以发展幼儿的主体间性为根本诉求,通过搭建幼儿个体与作品、幼儿个体与他人之间多方位、多层次交流的平台,促使幼儿个体在不断趋向美的过程中敞开生命世界,悦纳自我、悦纳他人、亲近自然与社会,达致内外生命的和谐。‘ (三)培育幼儿热爱生活和追求自我超越的生命态度
音乐与生命同构,作为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音乐教育应能满足幼儿个体精神生命成长的需要,由此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生命意蕴还体现为培育幼儿热爱生活和追求自我超越的生命态度。幼儿园音乐教育应避免陷入技能训练的僵化格局,注意打开幼儿生命个体的多种感知觉通道,使之始终保持新鲜的生命热情和诗意品质,同时还应激励幼儿个体在愉快的音乐学习氛围中自我认同、自我超越,提升个体生命质量。
三、当前幼儿园音乐集体教学对生命意蕴的遮蔽
班级音乐集体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实施方式,但教师精心设计的班级集体音乐教学往往还不如“晨间体能锻炼”那样吸引孩子。在当前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中,呈现出的是缺乏生命乐趣的教师、缺乏生命体悟的音乐学习和缺乏生命热情的音乐教学评价,由此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生命意蕴被遮蔽。
(一)滋养个体自然生命不足
幼儿参与音乐学习的生理需要表现为个体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过程和能力,即幼儿个体“本能的缪斯”析出的过程,意在强调让幼儿“按照‘音乐’的学习方式学习音乐”。所谓“音乐”的学习方式,就是运用身体、语言、游戏等多种通道学习音乐。然而,对于当前的幼儿园教师而言,在集体学习时空里,时间控制和身体控制都是必须的,才能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教会”全体幼儿。对于“自己和孩子们如何与音乐作品相遇”“如何浸润其中愉快地游戏”“自己是如何被作品感动的,又该如何去感动幼儿”等问题,幼儿园教师较少思考。幼儿的“全面发展”被窄化为每个学科领域知识的平均发展,集体音乐教学不过是教师“周工作计划”中的一个或几个集体教学活动流程。在这种思想指引下,教师忙于组织幼儿从一个活动环节向另一个活动环节转换,幼儿个体的自然生命需求被忽略。
(二)通达个体社会生命不畅
如前所述,音乐是联系人类的重要途径,应能为幼儿打开生命交流和人际交往的通道,使幼儿体验到“和他人一起学习音乐”的快乐。每件音乐作品、每种音乐形式背后都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交流功能。这决定了音乐教育应是一种社会交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音乐的意义在师幼之间、幼儿之间传达。通过音乐的对话和交往,教师和幼儿不仅感受到音乐之美,更能领略文化之美。 然而,在当前的集体音乐教学中,教师将关注自身的感受摆在了首位——“我的教学计划如何顺利执行”“我欣赏的孩子表现如何”“我如何表现自己”等,虽然也知道要给予幼儿表达和交往的机会,但常常流于形式,以“教师一全体幼儿”为主,辅以“教师一个别幼儿”,儿童文化要服从成人文化。教师这种整齐划一的效益追求,遮蔽了幼儿在音乐中联系生命的机会,导致幼儿个体之间的割裂与孤独,也使音乐教育联系生命、享受当下的功能难以实现。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经典论文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生命意蕴(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