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职院校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培训现状
社会服务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形式,也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高职院校与社会一般培训机构比较,在场地、设备、设施、师资等方面占据明显优势,开展职业培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外来务工人员作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建设者和贡献者,以我国目前高级技能人才的巨大缺口来看,我们高职院校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培训能力还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但是,结合现阶段高职院校社会培训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发现由于思想观念、教育体制、培养模式的影响,使得其在很多方面存在缺陷和不足,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办教育的方式开展社会培训。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责就是教育工作,其对象是高初中毕业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其本质是学历教育。而培训是非学历教育,培训注重的是技能性和实用性,我们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开展培训,培训的效果往往不如人意。
2.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社会培训不同于普通学历教育,培训的内容一般要根据受训人员岗位需求来制定,但是高职院校的专业开办、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开发是滞后于行业和企业的生产技术的发展,即使是接到企业的培训订单,高职院校的培训授课内容也难以满足行业企业的培训内容要求;另一方面,社会培训的受众——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素质参差不齐,培训课程的开发和设置要兼顾到他们的接受能力,导致培训课程开发难度大,培训内容的针对性难以保证。
3.师资结构不合理。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数教师的理论知识上比较丰富,擅长理论课程的教授,但是在培训实践课程上,主要是现实企业岗位的技能培养教学工作却难以找到合适的教师来开展,因为生产技术的革新都是从企业最先开始,高职院校的老师或多或少存在知识结构老化、对学科前沿的新技术和新理论了解不多。因此,想要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培训能力,师资问题也是一个亟须解决的瓶颈。 4.培训方式不够灵活。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培训和学生的全日制教育不一样,外来务工人员一般都是在职员工,长期的脱产培训容易影响企业正常生产,不具有操作性,即使分散安排课程,也可能因为企业需要加班而存在课程遗漏,目前我们的高职院校采取的传统的面授方式恰恰无法解决培训课程安排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新的培训方式,以满足课时不固定、上课地点不固定的问题。
四、高职院校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培训对策
1.树立正确的社会培训理念,建立健全的社会培训机构。服务社会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社会职能,而开展社会培训是社会服务最迫切的需求,现在国家正面临产业升级、技术革新的关键时期,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素质远远不能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速度,社会发展对外来务工人员提出了文化素质以及专业技能等种种要求。
高职院校有师资力量、技术储备、教学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不管是出于社会进步的外在压力还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都要求高职院校树立正确的社会培训理念,把做好社会培训作为学院发展的另一契机。同时,设立专门的社会培训部门进行统筹规划。整合学院现有的师资、教学设备;对外拓展培训业务,联系对口企业,为企业开展岗前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为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再就业培训,打造社会培训的品牌。
2.加强社会培训教材开发。坚持以教材开发为核心,注重研究与评价,不断提高教材建设水平,为职业培训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3]。社会培训的教材开发要紧密依托行业、企业,组织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深入企业,调研企业的技术应用情况、生产设施的操作难度、岗位需求、务工人员的文化水平、接受程度,编制出适合同类企业实际需求的培训教材,教材应多采取实际生产碰到的具体问题作为案例,以案例方式带动学员的兴趣和动力,在必要情况下可以邀请特定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参与培训教材的编制,以满足特定企业的实际需求。
当然,行业、企业总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培训的教材同样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更新和调整,提高培训教材的适应性。
3.加大对师资的投入,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双师型教师有利于教师知识和技能的互补,也有利于职业院校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不管是全日制学历教育还是社会培训,双师型教师都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4]。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管理学产业升级背景下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策略研究(2)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