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我国自杀人口数的总体情况正在下降,但是老年人的自杀率却居高不下,尤其农村老年人的自杀率一直是自杀人口中比例最大的。而京山县的老年人自杀也是同类自杀情况中较为严重的,这与当地的伦理规范、代际关系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德的衰败是导致老年人自杀的重要原因,现代性的入侵与老年人伦理观的矛盾,导致老年人与年轻子女之间的交流沟通产生了巨大的冲突,这种关系一旦超出了老年人心理承受的极限就极易引起老年人的自杀行为,本文站在伦理学的视角,对京山县老年人自杀的情况从道德伦理方面角度着重分析。
关键词:农村老人;自杀;伦理学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6-0049-02
湖北省京山县老年人自杀的情况由于其严重程度超出了正常范围一直受到业内人士和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特别是身处农村,几乎与世隔绝的伴随着身体、心理等各项机能日益下降的农村老人,但这并不足以导致老年人自杀,京山县老人自杀情况之所以相对严重,这主要与当地的伦理风俗、价值取向、道德水平有着直接和主要的联系。
一、京山县老人自杀概况
湖北省京山县地理位置相对不属于偏远山区,属江汉平原,离城市较近,所以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不算贫困山区,人们的生活水平远在温饱线之上,所以,老人的自杀不是来自于饥荒。京山村的农民自杀状况严重,三十多年间发生了200余起老年人自杀案例,远远高于国内农村的平均水平,而且近年来持续上升,有图表为证。
■
由此图表可以看出,京山县近年来青年人的自杀率,尤其是青年妇女自杀率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老年人的自杀情况却在逐年迅速增加,情况十分严重。该村老年人自杀的特点是老年人都是死于非正常死亡,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我们这里就没有正常死亡的”。而在他们眼里,“非正常死亡”就是自杀。该县沙岭湾村仅有的30多户人家中,最近20年共有10多例老年人自杀事件,甚至仅在半个月期间就出现了3例老年人的死亡,均是自杀[2],而且为此死者的家人并不承担任何责任,也没有人去追究死者的死因,死者生前的种种,甚至更多的是指责死者的过错,而不是寻求值得反省的原因。
在京山地区,有着不成文的思想默契,老人们只要还能活动,就一定要帮家里劳动,出力,只有具备劳动价值,才能被供养,才不会被人说三道四为吃闲饭的。人老了,受苦是必然的,这已经成了当地老年人的共识。久而久之,老人们到了年纪觉得生活无望,感到自己被抛弃,既没有来自晚辈的关心和留恋,也没有来自外界的同情和理解,自杀便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这在他们看来不是对生命的剥夺,而是对于自身苦难的解脱,是最好的归宿。
另外,京山地区由于受现代化影响较深,对过去传统的习俗并未有过多的保留下来,所以缺乏对死亡宗教上的敬畏,他们不信鬼神,没有因果报应的观念,对死亡也没有过多的想法,所有自杀的念头只是对于现实生活的简单权衡,这种种意识形态和生活态度对于老年人的生存都是很不利的。
二、京山县老人自杀原因的伦理分析
(一)代际关系的紧张
在我国传统的伦理生活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向来都是抚养与赡养的双重对等关系。父母尽心尽力抚养未成年的孩子,等到父母老去,儿女承担父母老年的赡养责任,这样的代际关系在中华大地上几乎是不言而喻,而京山县却打破了这几千年来的伦理规范,逐渐形成了一种父母无怨无悔,无欲无求地应该一辈子为儿女付出的社会共识。
在这个村庄里,原先传统“反馈”的代际模式已经被“剥削”模式所取代,父母如果无力解决儿女的经济问题,不能对他们的生活有所照顾,便会得到儿女的冷眼,这对于农村的老年人而言,无疑是晚年的噩梦,情况发展到极端,老年人辛劳一辈子,到头来心如死灰,被儿女推向生存的绝境,这成为老年人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中国,赡养老人是子女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姚远教授将其称之为“血缘道义”[3],不应该带有任何功利色彩和回报意识,因为父母和儿女之前的关系不仅仅是经济关系或利益互惠这样的关联,而是一种天然的血缘文化的关系,不论父母带给儿女的是什么,仅就血缘亲情的关系,这世上有着这样联系的除了父母,再无他人。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管理学京山农村老年人自杀的伦理解读在线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