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文明:拒绝野蛮,超越秩序的更高要求
虽然我国是人类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但是文明因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却仍然只能是激励人民向上发展的激励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不单单是对面向现代化,同时也要面向世界,更要面向未来。即文明发展不能仅仅满足于当前,更要着眼未来,具有一定前瞻性的目光。文明包括三个方面: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但是我国现状是人口数量过于庞大,教育程度参差不齐,人口素质高低不整。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许多不文明的现象仍在随处可见,并且根深蒂固于人民群众的内心,甚至有的不被发现。比如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学府中仍存在一些不文明现象:大部分学生和教师都能有序地排队打饭,但是一些外来人员经常穿插进队伍;此外,学生和老师在取饭时能够做到依次排队,可往往在用餐之后的倾倒剩余饭菜时不排队,并且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素质的提升和知识不普及只是文明的一个方面,更多的文明要存在于整个国家的提升和进步。当然社会的主流情感告诉我们,我们应当尊重甚至是崇拜有素质讲文明的人和事。故文明因素是激励因素。
3.4和谐:让一切更加顺利与协调
“和谐”一词绝对不是网络上“封杀”的代名词,它具有更广阔、深刻的含义。“和”字本身就有“指不同事物或方面的相互关系是令人满意的,知道的人都皆大欢喜的一种状态”的意思。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如果还是难以理解和谐情感,那么我们来讨论一下它的对立面不和谐,也许就能豁然开朗了。当所有人努力要把堵在路上的大石推开,而有人却将其往回拉就是不和谐;当所有人吹奏温婉动听的旋律,而有人发出刺耳的尖叫就是不和谐;当所有人都在大海中辛苦地寻找价值连城的珍珠来换取美好生活的入场券,可有人拿鱼的眼睛也要求同等价值时就是不和谐。我们称以上的三种行为为倒行逆施、滥竽充数、鱼目混珠。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目标、愿景。所以和谐因素是最后一个激励因素。
至此我们利用双因素理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情感进行了重新的分类。其中不会引起社会及公众不满,但是必须存在的因素,即保健因素为:法治、民主、自由、公正、诚信、爱国;而能够激励社会和群众奋发图强的因素,即激励因素为:富强、平等、友善、和谐、敬业、文明。
参考文献:
[1]魏顺,王相云,窦步智.基于双因素理论的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研究[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5).
[2]周三多,陈传明,贾良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六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3]刘书林.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重要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9).
[4]王荻,陈巍.几种激励理论在薪酬管理中的应用[J].商业研究,2005(24).
[5]吴翠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的困境与消解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4(1).
[6]李勇.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的建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2).
[7]周向军,王瑜,高奇.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六大关系[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管理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双因素理论分析(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