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dth=487,height=264,dpi=110
图21978—1999年国内出版的教育管理学著作数量变化(单位:种)
资料来源:《全国总书目》(1978—1999)
(一)恢复重建(1978—1985年)
改革开放伊始,学界便出现了恢复发展教育管理学的声音。1979年,刘付忱发文指出,发展教育事业、繁荣教育科学是当前教育行政上值得重新研究的科学问题,“教育行政学这门学科必须积极建立和发展起来”。1981年,楼沪光介绍了教育管理学的重要性,论述了过去人们对教育管理学存在的偏见与误会,包括将教育管理学等同于马列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仅将其当作一般的工作方法。为重新发展该学科,他提出恢复设置相关课程、成立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以及建立完善研究队伍等措施[17]。1983年,张复荃提出重温一门“被人遗忘了的学科”,回顾了教育行政学在近代中国走过的路[18]。此外,刘问岫与张济正等学者也纷纷发文,回顾了改革开放前我国教育管理学的萌芽与生长。
正是在众多学者的呼吁及努力下,我国教育管理学在改革开放之后正式开始了恢复重建工作,并逐渐恢复了教育管理学在高校教育系的位置。粉碎“四人帮”以后,为了稳定教学秩序和保证教学质量,1978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学时制教学方案(修订草案)》,将“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列为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的选修课,众多学校纷纷开设教育管理学课程。在学位点建设上,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及毕业生使用方向介绍》(1986),改革开放至1986年,国内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杭州大学在内的1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教育管理(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并进行本科招生培养,标志着教育管理学正式从高校教育系课程转变为专业[19]。1986年,哈尔滨师范大学获得了“学校管理与领导”硕士学位点,成为国内最早拥有这一学科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高等师范院校,我国教育管理学高级人才的培养迈出了关键一步。在教材及专著编写上,据学者考证,改革开放后的几年时间里,学校管理学相关的出版物已达十五六种,论文、报告、介绍文章等累计接近八百余篇[20]。其中,由北京教育行政学院学校管理教研室编写的《学校管理》(1981)是国内第一本由教育学院系编写的教材,由张济正等编著的《学校管理学导论》(1984)是师范院校系统第一本本科用教材[5]。通过对改革开放初期历年的《全国总书目》进行查阅,亦能发现国内教育管理学恢复重建的轨迹(见表3)。
表31979—1985年《全国总书目》关于教育管理学著作出版的变化情况
width=654,height=339,dpi=110
(二)深化繁荣(1986—1999年)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明确了改革教育管理体制、调整教育结构、完善基础教育等内容。经过改革开放初期的恢复重建,我国教育管理学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教材、专著与学科专业建设不断推进,学科理论走向成熟,开始步入深化繁荣阶段。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适应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国家教育委员会开始修订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专业目录,改革开放初期在国内高校恢复设置的教育管理学专业亦经历了几次调整。1993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把原属于师范专业的“教育管理”设置在教育学学科门类下,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1997年,教育部颁布了经过新一轮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把“教育管理”从教育学学科门类中抽离出来,设置在管理学学科门类的公共管理类之下,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
在研究生学位点建设上,1990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颁布了试运行近十年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教育管理学”设置为教育学学科门类下教育学中的二级学科,学科授予单位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在内的6所国内高校。与教育管理学本科专业的调整类似,教育管理学研究生专业随后同样被调整到管理学学科门类下。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将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合并为一个新的学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国内拥有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的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此外,该学科的博士点开始在国内一些研究重镇陆续设立。1998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获批首批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点,为加强问题研究,教育部于1999年批准北京大学设立教育经济研究所,并下设教育管理在内的3个研究方向[21]。而后,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在内的众多名校均获批该专业博士点,院校类型上除了师范类大学,还有综合类研究型大学,均为我国的一流大学,可见该学科雄厚的研究基础以及对于社会发展的敏锐嗅觉[22]。
教育管理学科本科、研究生学位点建设的完善对教育管理学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1986年,中国教育学会学校管理研究会召开了“学校管理学教材教法研讨会”,围绕高校教育学院“学校管理学”教材教法问题展开了研讨,着重讨论学校管理学发展的形势、现状以及教材编写的经验和问题,对推进我国教育管理学教材、专著的建设具有积极作用。随后,肖宗六的《学校管理学》(1988)、张济正的《学校管理学导论》(1990)和陈孝彬等人编写的《教育管理学》(1990)相继出版并成为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管理学著作。在学校管理学上,有张复荃的《小学管理》(1992)、张萍芳的《学校目标管理》(1993)与熊川武的《学校管理心理学》(1996)等,呈现出学校管理学研究对象与主题的分化。在教育行政学上,既有孙绵涛的《教育行政学概论》(1989)与张济正的《教育行政学通论》(1992)这类整体性研究的著作,也有袁振国的《教育政策学》(1996)等深化研究的成果。从著作上来看,这一时期我国教育管理学开始了对体系构建的思考,也开始从管理的一般职能入手研究教育管理的发展问题,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学校管理,并且有不少著作对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层次的教育管理进行专门研究,且注重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表明该时期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深化和成熟。
三、教育管理学的反思性发展(21世纪以来)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管理学在曲折中前行:新中国70年教育管理学的发展(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