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和其他科学实践面对的难题如出一辙,行政管理的实践教育、社会实践同样无法打破形式化主义,从而较难看到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被培养出。因此,在对行政管理学中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完善时,不仅需创新与建立一个有效的实践教学系统,还需考虑何如融入行政管理学和法学之间的互动联系[8]。有学者在谈及公务员方面的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中提出的部分理论观点值得在实践教育中(行政管理学内)深入思考,如:部门法中的职能交叉难题、对应集中行政处罚权难题及多头多重执法难题等。[9]。管理中包含行政管理科目内的繁杂性,则势必也具有其所附带的实践繁杂性,故而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可能更有利于解决问题并予以创新。
四、小结
总体而言,在渐渐将“人”本身作为维度的当今时代,众多新学科已得到持续发展,其中就包括有法学与行政管理学教育,彼此存在多种领域进行合作的情况,但也带来较多的复杂问题,但在法学视角下行政管理学教育是服务社会转型的一个必经之路。
第2篇:任务驱动法在应用型高等教育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刘悦男、刘俊贤、李宁(哈尔滨金融学院,哈尔滨150030)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应用型高等院校管理学教育的教学方式进行探索,试图将任务驱动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建立应用模型,解决应用型高校管理学教育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高等教育;管理学
引言
管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在管理学的教学方式上,不能单一地采用传统的“教——学”的方式,要突出自身的学科特点。高等教育根据学校定位的区分,应用型高等院校的管理学教学,更应该突出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突出和实践的结合性。但是管理学学科本身又是一门经验学科,如何将管理学教育与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定位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有的放矢的开展教育实践,也摆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一、任务驱动法管理学教学模式
(一)模型构建
教学过程纵向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课前阶段教师主要内容包括三项:第一,教师确定任务的实施方式,即根据教学大纲内容要求,确实采用案例式、实践调研、沙盘模拟等任务方式来实现教学目的;第二,确定了任务的实施方式后,就需要将任务和所要讲授的理论内容融合,合理地将教学大纲规定的理论内容融合进任务中;第三,任务的分派,主要是将教学任务提前布置给各个教学小组,明确完成要求与提前进行教学任务预习。学生的主要内容包括任务接收、素材整理与任务准备、任务完成三个阶段。课中阶段教师主要内容包括各项目组任务完成的点评和融入理论两部分内容,学生的主要内容包括任务的完成汇报和知识的接收两项内容。课后阶段教师主要进行任务的总结,进行任务的丰富与完善,学生主要进行任务的完善,并形成最终的任务终稿,提交老师。
(二)模型实施的关键要素
1.任务的选题方法
基于任务驱动法的管理学教学模型中,任务的设计是核心要素,如何设计任务、选择任务的实现形式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任务主要包括案例研究、沙盘模拟、企业调研、调查分析、场景重现等方法,要根据课程大纲的内容安排,在每一章节上选择适合的方法。
2.任务的结合性设计
任务的结合性设计主要是任务的选题方法和所讲授的章节内容要完全的融合,所选择的案例必须符合三个条件:紧扣章节内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能够触类旁通。紧扣章节内容是前提条件,任务驱动的目的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教会学生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法管理学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对于教师能力的提升
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设计教学任务的过程,是教学实践、教学研究相结合的过程,教师本身是研究者、更是行动者。设计任务的过程,需要教师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减少教学的盲目性,提高教师的能力。
(二)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管理学素养,使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管理学的理论,更能有效地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队能力,为管理类后续专业课程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提供后续研究和学习的方法论。
总之,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应用型高等教育管理学教学模式能够对管理学的教学方法提供较好的探索,能够有效地解决应用性的问题、解决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问题,同时也能够为管理类学科专业课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尝试。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发展论文(共2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