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制定及其“经济后果”浅探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存在的理性在于:各利益相关人将利用其产品———财务信息作出相关决策。那么作为规范会计信息生成的会计准则的改变,不可避免会影响相关的决策行为,进而影响各相关方利益的分配与社会资源的配置,也即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的性质。早在1978年,美国学者斯蒂芬。泽夫在《“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中,就提出“经济后果”一说,并将其理解为“会计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受影响的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影响其他相关方的利益”。由此引申出会计准则的性质之一———准则具有“经济后果”。本文将首先讨论“经济后果”的性质,再分析其对准则制定的具体影响,最后关注我国准则制定中对“经济后果”考虑不足这一现实问题。
一、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
1.从契约的角度看会计信息的经济影响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有机联合体,各利益方进入企业契约,为的是获得相应货币或非货币利益,以期使自身效用最大化,并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而议定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共同目标。但最大限度谋取自身利益,各方就不可避免地具有通过损害其他方利益来获取私利满足的动机,使现代企业中日益突显出信息不对称问题。具体到契约所涉及的委托人、代理人关系上,表现出代理人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采取偏离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的自利行为,最终损害委托人利益。但同时,委托人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也将背离合作的初衷。两者博弈的结果,将是契约双方均采取非合作行为的一种缺乏效率的均衡状态,导致企业整体价值下降,各方利益均受损。为此,各方出于内在动机,必须打破这一缺乏效率的均衡状态,寻求一种合作性的均衡,解决委托人、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除了契约中明确规定各方的责任与权利外,更重要的是其所传递的信息,要反映出代理人对其职责的履行情况与企业的实际运行状态,以便委托人及时监督、约束代理人行为。
会计信息在谋求各方合作行为的契约中得到充分运用,可根据会计信息评价他方对契约中规定责任的完成情况、产出分配的公平性等等,判断自身利益是否受到侵害,从而采取相关的决策行为。这便是会计信息经济影响的体现。
2.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
会计信息与利益相关人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作为规范会计信息生成的会计准则,必然具有“经济后果”性质。所谓的“经济后果”,是指计算会计数字的规则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公司的现金流量,或者造成有关契约方财富分配发生变化,由于宏观层次的会计选择(会计准则制定)对各方利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么,它也必然影响到社会资源的配置。
会计准则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其实施的可能性,取决于这项制度下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制度自身的成本。在这里,资源配置的效率主要是考察制度规范下交易活动的交易成本。制度(会计准则)一旦作出选择,将成为交易活动的既定制度前提,所考察的交易成本只是这个前提下具体交易的成本。同时,一项制度本身也是有成本的。会计准则实际上是强制性地要求会计主体向外传递反映某类经济实质的会计信息。不对信息各方的利益与要求进行充分的关注与考虑而制定的准则,很有可能忽略或牺牲某一方的利益。为了克服实施中遭受的阻力,以强制性手段推行会计准则,必须耗费大量的实施成本。利益受损方的效益损失与种种抗拒行为及其负面后果,也都是社会资源的一种耗费。加之所传递的经济实质可能未必真实,甚而是一种扭曲,从而误导资源的配置。如此之高的成本负荷,足以使未充分关注各方利益的会计准则归于失败。
可见,在会计准则制定中,应预先考虑会计准则实施可能造成的经济影响,充分关注各方利益,将会计准则定位于利益协调的基准之上,尽可能减少会计准则实施中面临的成本,方能保证会计准则的可接受性与可推行性。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管理学会计准则制定及其“经济后果”浅探在线全文阅读。
会计准则制定及其“经济后果”浅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