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会计准则下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摘要:近年来,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越来越严重。同时在2006年颁布的新准则下,仍存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各种潜在因素。着重从制度性失真的角度,对新准则下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各种潜在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治理措施。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1 会计信息失真的类型
1.1 虚假记载
虚假记载是指会计信息披露义务人在披露信息时,将不存的重大事实在信息披露文件中予以记载或将重大事实作不实记载,从而违背《会计法》、《证券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相关披露准则规定的法定义务面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其特点是会计信息披露主体就有关事项作了分开陈述,陈述中有不真实的成分。该虚假陈述属重大事项,可能影响到投资者的决策。
1.2 误导性陈述
误导性陈述是指会计信息披露义务人在信息披露文件中或者通过媒体使投资人行为发生错误判断并发生重大影响的陈述。误导性陈述的类型主要有:语义多解型。即对于已公开的陈述可能有多种解释和理解。而且各种理解和解释都有相应的理由作为支撑;语言难解型。即从文义上看是正确的,但对于一般投资者而言则难以理解;半真半假型,即没有陈述事实的全部情况,遗漏了相关条件,以此误导投资者。
1.3 重大遗漏
重大遗漏是指会计信息披露义务人在信息披露文件中未将应当记载的事项完全予以记载。根据主观状态可分为过失遗漏和故意遗漏,按照客观状态可分为部分遗漏和完全遗漏。
1.4 不正当披露
不正当披露是指信息披露义务人未在适当期限内或者未以法定方式公开披露应当披露的信息。不正当披露包括不及时披露和不合适披露两种形式。
2 新会计准则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局限性
2.1 新准则下会计理论与方法仍不完善
新准则下会计理论和方法仍以物质和货币为对象,它所反映的资产内容狭窄、产权观念较为陈旧,有不少难以用货币计量却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如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当然这种影响在会计上通常作为财务费用来处理,但问题是,无论因此产生汇兑收益还是汇兑损失。都会影响真实的销售业绩。物价或汇率变动越剧烈,影响也就越大。
2.2 新准则对某些释义和定义的解释仍存在模糊性
新会计准则对某些释义和定义,作了详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解释,具有较强的实务操作性,但仍然存在一些较为抽象、难于理解的情形,操作上带有随意性和主观性。例如关于信息质量的重要性要求。重要性要求允许企业对不重要的事项可以作例外、简化、灵活处理,但对于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新准则仍然只是作了模糊处理,没有从质和量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这就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如果企业将重要的事项按照不重要的事项处理,那么会计信息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就会不相符合。就会产生合法会计信息失真。
2.3 滥用会计政策现象严重
会计政策是可以变更的。但会计政策变更并不意味着前期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是错误的,只是由于情况变化,或者掌握了新的信息、积累了更多的经验,使得变更会计政策、会计估计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如果前期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是错误的,则属于差错,应按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在原会计准则下,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肆意改变公司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的情况特别普遍。 2.4 信息披露方面仍存在缺陷
传统财务报告将重点放在硬资产的披露上。对人力资源、知识产权、企业的产品质量水平、客户满意度、企业文化等软资产信息,即使是新准则体系下的披露要求也不完备。比如知识经济下的财务报告需要揭示大量不确定性的、非财务、非数量化的定性信息及非货币交易信息,使用者才能全面了解企业,做出决策。同时新准则信息披露未涉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企业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对环境的污染和治理、提供就业机会和利税上缴情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管理学论新会计准则下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在线全文阅读。
论新会计准则下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