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假日制度的创新(2)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
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我国假日制度的特点
集中消费
假日消费使淡旺季更加分明。在假日旺销的同时,非节假日的清淡已露端倪。商场普遍反映,节假日生意确实好,但节假日一过,平时的生意比以往更为清淡,平均下来与没有长假生意差不了多少。集中消费并非理想,假日集中消费破坏了市场的均衡,使得市场暴冷暴热,尤其是交通、旅游、娱乐、饭店的容纳量不像商品那样可以储存,没有“蓄水池”可以调节,难以适应集中消费的状况。
淡旺季分明
“五一”、“十一”的七天长假放出很多新气象。“假日经济”焕发出的生命力和刺激消费产生的经济效益令人瞩目,但是存在许多不足。“五一”节前夕,许多旅行团由于定不上车票和旅馆不得不办退团手续;包括北京在内的旅游城市交通拥挤,车辆堵塞,人潮如海,扫了不少游人的兴致;由于游人太多,北京的颐和园公园为了保护文物不得不关闭了一些景点。看起来,“假日经济”人气不旺不行,太旺也麻烦。
其实,用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来反思一下“假日经济”,许多问题就一目了然了。
经济学的第一重要原理是供求均衡原理,即对经济中的任何商品的供给和需求要大致平衡,经济才能健康发展。如果供大于求,商品就会卖不出去,结果是商品降价,经济萧条;如果供小于求,需要商品的人会买不到商品,结果是商品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当然,在市场经济中,价格会起到自动调节的作用,供求最终会恢复均衡。供大于求之后,价格下降,人们会减少生产那些卖不出去的商品,导致供求均衡;供小于求之后,价格上升,人们会多生产那些被需求的商品,供求也会最终恢复均衡。但是,这需要时间,在没有调整过来的时候,不少消费者和生产者要受损害。供求均衡原理对任何商品都不例外,解释假日经济也很有力。因为放长假,我国骤然间了产生对交通、道路、旅馆、旅游景点、垃圾处理能力、甚至厕所等设备的大量需求,而这些产品又不是短时间内一下可以生产出来的,自然就会出现种种不尽人意之处。
从“五一” 、“十一”长假暴露的一系列问题看,交通拥挤、餐饮脏乱、住宿不配套、价格不合理、服务质量差,政府对公众如何度假和“假日经济”阶段到来的政策准备不足,信息发布指导迟滞,部门之间欠缺协调;商家心理准备也不充分,与节假日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与需求脱节,硬软件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均不能密切衔接,错失不少商机;消费者则从众的消费行为明显,集中在旅游、购物、餐饮与娱乐等活动,形成需求的高度集中,为“卖方市场”创造条件而令消费者自己处于被动地位。
我国假日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我国要发展“休闲产业”,应该促进消费,拉动内需,解决失业,盘活经济,繁荣市场。从过去几年 “假日经济”的火爆中,可以看出我国消费者传统的休闲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外出度假的热情也蓬勃高涨。另一方面,暴露出的问题,也反映了相关部门与产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物质准备,更缺乏发展战略的思考。
有关部门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物质准备
思想观念陈旧,对时代特点有模糊认识。休闲观念庸俗化,以为休闲只是看电视、串亲访友、吃喝玩乐、购物,很难将休闲同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方式联系起来,更看不到高雅的休闲可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的素养的提高。因此,不论是生产,还是服务,都没有新思路和新创造。反映在政府部门,则是缺乏正确的舆论导向,缺乏政策的扶植,缺乏战略思考和长远规划。学术界对此问题反应迟钝,国外的休闲学已有一百余年的研究历史,而在我国却极少有人问津,理论落后于时代。 缺乏思想认识,必然物质准备不足。大多数人以为休闲只能去旅游,特别是几亿人都安排在假日出游,不仅使人无法达到欣赏和体验的目的,而且会使刚刚激发出的旅游热情消沉下去,不利于休闲产业的形成。应该认识到休闲产业是一个相互配套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部门,诸如:饭店、餐饮、接待、公安、医疗、交通、商业、旅游、通信、文化艺术等,各部门必须同步发展,削弱了任何一方,休闲经济都难快步疾行。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法学类论中国假日制度的创新(2)在线全文阅读。
论中国假日制度的创新(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