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一些通俗易懂的历史类书籍。如《万历十五年》等,这样让学习法律的学生对本国的历史有所了解,并且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法律制度的演变原因、过程和历史条件。
3.帮助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中国法制史”就必须了解各朝各代的法律思想,了解每个朝代的立法概况、刑事立法和原则、刑罚制度和司法制度,在学习过程中能学会分析比较、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比如隋朝和唐朝两个朝代各自的法律理念、刑罚政策等,比较它们有什么异同,唐朝从隋朝继承了什么,开创了什么,又有什么创新和发展。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该课程的定位。作为一门学
科,尽管它没有刑法、民法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但是从历史角度出发来研究现代法学,可以作为一种研究借鉴。
(二)合理设置课程
“中国法制史”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和基础性学科,在很短的时间内不可能表现出对学生理论素养的大幅度提高,也就是说,其对学生理论素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逐步深入的。
第一,针对当前该课程存在的不被教师和学生重视、日益被边缘化现象,应该适当增加课时,比如由现在的两个课时可酌情增加为三个或者四个课时,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和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教授和掌握该课程丰富的内容,只有学时有保障,“中国法制史”教学工作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教师可以认真钻研教学方法,适当丰富教学形式,学生也可以下大力气查阅相关历史知识,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教与学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和循环。
第二,针对该课程开课时间不科学的客观现实,“中国法制史”不应安排在大一上学期,而应该安排在大二或大三学期,众所周知,“中国法制史”与中国历史和法学有交叉,又与其他法学分支,如法理学、刑法、民法等密不可分,这样安排开课时间,可以让学生从入学的懵懂期过渡到大学生活的适应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相关的知识储备,去理解和掌握这门有广度有深度的课程,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基本保证其教学效果的实施。
(三)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讲课时改变传统模式,做到教学相长。
1.运用讨论式教学,比如,在教“中国法制史”时,可以适当引进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根据古代的法律条文进行断案,并且让大家共同探讨古今判决的异同。譬如药家鑫案件,古代是“存留养亲”制度,但是现在社会是“法不容情”,因此,虽然对于药家鑫父母来说,家里只有药家鑫一个儿子,但是故意杀人却不能逃脱死刑的处罚。在这样对比鲜明的热烈讨论中,学生会找到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也会高涨,去主动探寻知识点后面的背景。
2.应用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古代案例,通过故事性的讲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传统的法制史教学方法往往存在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教学内容严重依赖于教材等缺陷[4]。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可以通过放映图片和视频来再现“中国法制史”的内容与要点,把法制史中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学生在形象生动的视觉、听觉的立体刺激下,轻松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4.尝试角色扮演法。例如,在讲述春秋战国法律制度的时候,针对百家争鸣的特点,可以开展一堂表演课,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理解来扮演不同的思想家进行辩论。这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角色扮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理解并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参考文献:
[1][3][美]博登海默;邓正来,姬敬武译.法理学——法律 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490,491.
[2]田东奎.关于《中国法制史》教学的几个问题[J].榆林学 院学报,2005,(2).
[4]张殿军.中国法制史教学改革:困境与出路[J].科教文 汇,2006,(8).
作者:范明霞等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法学类“中国法制史”教学改革浅析(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