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设我国反垄断法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的构想
我国现有的反垄断法在赔偿数额、赔偿范围、举证责任等方面均无明确规定,这就给反垄断法实施惩罚性损害赔偿制造了障碍。因此,笔者在借鉴其他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建设我国反垄断法惩罚性损害赔偿的构想。
(一)采用双倍惩罚性赔偿倍率
双倍惩罚性赔偿倍率既符合世界先进的法律发展趋势,也符合我国现阶段反垄断法发展的目的。
第一,通过对美国三倍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發现,三倍的赔偿金存在超出垄断者实际支付能力的可能,会打击经营者的创新发展意识,进而影响本行业的经济发展。而单倍损害赔偿,仅仅弥补了受害者的原有损失,不能起到惩罚性损害赔偿的惩罚和激励功能。因此,选择介于三倍和单倍之间的双倍惩罚性损害赔偿,既可以降低垄断行为人的经济压力,同时还能保证反垄断法的威慑力,有利于激励私人反垄断的参与度。
第二,我国现行法律中已经存在双倍赔偿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最初采取双倍赔偿倍率,实施以来消费者起诉消费侵权案件数量明显增加,对于激励消费者打击侵害消费者违法行为起到巨大推动作用,这为双倍惩罚性损害赔偿的使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照。
(二)制定罚款指南
为了让企业对垄断行为有明确的处罚预期,同时约束反垄断执法机关的罚款裁量权,我国应当制定反垄断法处罚指南。
第一,制定计算罚款步骤。第一步,确定违法企业在立案调查上一年度相关市场中此类产品的销售额;第二步,综合考虑违法性质、违法企业市场占有率、对价格的控制能力等因素,给以上因素分别设置权重。用权重乘以上一年销售额加总后得到基础罚款数额。
第二,规定罚款修正因素。同一类案件也有可能因为主观故意、损害结果等程度的不同而影响罚款数额,反垄断执法机关在计算出基础罚款数额后根据修正因素予以具体化,保证处罚的准确性。加重因素:重复违法行为、主观故意程度、在市场的主导地位、拒不配合调查等。减轻因素:积极配合调查、过失、从属地位等。
(三)减轻原告举证责任
通过对北大法宝、中国裁判文书网的搜索得出数据显示,有超过64%的案件都是由于原告未能提供证据而败诉。因为,我国民事诉讼审理仍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定,但是从法律实践中看,被告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支持,被害人与行为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多数证据又因为涉及商业秘密不得而知,这些客观条件的存在使得反垄断的进程难以推进。
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美国的审判前证据公示制度。原告可以要求被告展示相关案件的证据,如果被告拒绝展示,法院将强制其展示证据,拒不展示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在我国复杂的政治、经济背景下,垄断格局的打破虽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笔者认为引入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后的反垄断法,将会建立起公权力和私人力量并重的双重反垄断机制,对于打击垄断行为,建设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经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英]戴维·M·沃克著.李双元,等译.牛津法律大辞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许传玺译.侵权责任法重述(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
[3]关淑芳.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4]张骏.反垄断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基于《反垄断法》第50条的思考.中北大学学报.2011(2).
[5]李俊峰.垄断损害赔偿倍率问题研究——兼论我国反垄断法草案的相关制度选择.比较法研究.2007(4).
[6]张新宝、李倩.惩罚性损害赔偿的历法选择.清华法学.2009(4).
作者:颜琳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法学类反垄断法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研究(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