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市场竞争浪潮中,行业协会作为经营者的自律团体组织,与竞争关系密切。被视为“经济宪法”的反垄断法,是市场经济中保证市场竞争的核心法律制度。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是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鉴于我国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和计划经济历史影响,我国行业协会一直都受到行政机关的过度干预。反垄断法立法对于行业协会的规制也相当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通过行业协会去行政化体制改革,突破双重管理体制,废除“一业一行”制度,实现行业协会的自我生存。此外,反垄断执法机构改革、法律责任的完善,必将使得行业协会的反垄断规制更趋合理。
关键词:行业协会;反垄断法;法律责任;法律完善
一、行業协会概况
行业协会,是由同一地区或同一行业的经营者为维护其共同利益而自愿组成的社会经济团体组织。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律性和双重性的特点。我国行业协会目前有两种成立方式,一是体制内政府主导型行业协会。是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由政府授权或委托,由行业主管部门组建的,承担部分行业管理职能的行业协会。二是市场内生型行业协会,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由企业自发形成,通过行业自律等手段,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行业协会。由于我国曾经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目前大部分的行业协会都是政府主导型或由政府主导型转变而来。政府主导型行业协会虽然为政府实施机构改革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这样注定会导致行业协会“性质错位”,机构、人事、资产、财务依赖政府,无法真正表达经营者集体的利益诉求。行业协会作为经营者结成的社会经济团体组织,为维护协会成员共同利益,必然会对市场竞争(社会公共利益)产生影响。当行业协会沦为行政机关实行行业垄断的工具时,不仅违背了行业协会的立会初衷,而且还加大了反垄断的执法难度。市场内生型行业协会虽由经营者自发组建,代表成员维护共同利益,但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明确规定行业协会由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机关双重领导,实行双重管理体制,加强业务主管机关的管控能力;同时规定
“一业一地一会”制度,限制行业协会的范围。这必然不利于市场内生型行业协会的设立和良性发展,也限制了行业协会规范市场秩序功能的发挥。
二、现行反垄断法视野中的行业协会
(一)反垄断法中行业协会的现行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目前在反垄断语境中对行业协会的经营者、发挥的作用、垄断协议、豁免情形、法律责任分别作出了规定,但规定过于模糊,在反垄断法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既给了行业协会避责理由,又赋予了执法者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其一,本法中对于垄断协议的认定,基本停留在横向垄断协议类型的规定,而对纵向垄断协议,即在生产或销售过程中处于不同阶段的经营者之间(如生产商与批发商之间、批发商与零售商之间)达成的协议行为列举甚少,且对于垄断协议的规定过于抽象,缺乏相应的程序性规定,在执法实践中对垄断协议的认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其二,本法中的豁免情形,虽然借鉴了欧盟、美国、日本的反垄断立法经验,采取列举规定豁免类型的方式,但对垄断协议的豁免申报制度未做规定,完全由经营者自行承担举证责任和判断其协议是否符合本条规定的豁免条件,加重了经营者乃至行业协会的作为负担。其三,本法中第四十六条第三款对行业协会法律责任的规定不仅十分单调缺少配套法律责任,无法有效打击行业协会限制竞争的行为,而且仅有的规定也非常粗糙,对执法主体界定模糊。
(二)执法实践及存在问题
1.执法主体设置不合理。在反垄断执法实践中,我国目前主要有三支执法机构:工商管理部门、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中,限制竞争行为往往是多种行为并发存在的。这样的执法体系设置容易导致三大反垄断执法部门争权执法,重复执法或相互推诿。违法行为的打击,必然要依赖执法机关之间的相互协调,现今的权力配置无疑增加了反垄断执法成本,降低了执法效率。且反垄断执法机构缺乏相应的监督,权责明显不对称。2.法规缺失,原则运用泛滥。本法对垄断协议的界定,是以其是否排除、限制竞争为标准。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如果对行业协会的协议都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复杂的经济分析,以确定其对竞争秩序的影响,将会耗费大量的执法成本。于是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之上,针对垄断协议的性质和对竞争秩序的影响程度,执法机构在执法实践中往往采取本身违法原则和合理分析原则来界定垄断协议的性质。由于我国对两个原则的适用未对行业协会作出规定,进一步纵容了执法机构的随意执法,扩大了执法机构的自由裁量权。3.宽大制度规定过于粗糙。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行业协会往往采取隐蔽的方式制定和实施垄断协议,实行限制竞争行为,反垄断执法机构获取有效证据的难度颇大。为了更加有效地查处反垄断案件和节约执法成本,执法机构根据《反垄断法》第四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宽大条款,对在反垄断调查之前和调查过程中,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检举达成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经营者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对该经营者的处罚。在2014年9月浙江省保险行业因涉嫌达成、实施价格垄断协议被国家发改委处以50万元的最高额罚款,对参与者共处罚金1.1亿元的执法中,其协会成员人保、平安等因为主动检举,免罚或减罚。但针对人保、平安的“自首”行为的保护,以及优势地位企业操纵行业协会实施限制竞争行为,行业协会被动实施,主动“自首”的情形没有规定。同时反垄断法对重要证据、检举效果的认定和减轻减免处罚的数量、顺序、减免程度缺乏细致的规定甚至没有规定,反垄断执法的较大主观性,不合乎法律的确定性要求。
三、完善行业协会反垄断法规制的法律建议
综上可见,反垄断法的法律缺陷赋予了执法机构极大的自由裁量权且缺乏相应配套的程序制度、监督机制,极易导致钱权勾结,发生权力寻租行为,违背立法初衷,反其鼓励竞争之本意,削弱了“经济宪法”的权威和政府公信力。行业协会和反垄断法律亟待完善。
(一)行业协会角度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法学类行业协会反垄断法规制研究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