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何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一)建立真正的一般条款
我国实务界通常将新法的第二条第一款“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遵守法律和商业道德”视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一般条款,但理论界对此还有争议。率先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创设一般条款的是德国,以“善良风俗”为核心点,而反观我国的“一般条款”,在构成要件和核心价值上明显存在缺失,现行条款中列举的这些要素本就是商业经营的底线要求,并不具备成为“核心价值”的资格,且没有规定相应地法律责任,即使法官判定经营者构成对一般条款的违反也必须转而求诸其他的相关法,一般条款处于一个被架空的尴尬境地。因此,要想让一般条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可以借鉴欧美各国的有关经验,完善一般条款的法律责任,并引入诸如“职业审慎要求”“职业道德”等商业伦理色彩浓厚的概念,凸显对消费者权益的侧重保护。
(二)明确规定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如前文所述,我国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定比较零散,并未根据保护客体的不同将其类型化,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自然也不够充分。[7]新法在第二条第二款中规定了“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行为”,将“消费者”明确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侵害的对象是新法的一大亮点,但遗憾的是,第二章的具体行为规定并未对此作出令人满意的回应。对此,可以借鉴外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将不正当竞争行为分为侵害竞争者利益的行为、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和侵害公共利益的行为。考虑到各类行为之间的衔接,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应着重将不可期待的烦扰、变相广告予以明确。
(三)建立完善的消费者诉讼制度
“无救济则无权利”,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仅规定了经营者可以在受到侵害时提起民事赔偿诉讼,并未赋予消费者诉权,也没能为消费者团体诉讼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程序,致使消费者在权益受到侵害时无处可去。对此,可以借鉴我国环境法中的“公益诉讼”制度,赋予消费者协会等类似组织进行公益诉讼的资格,将个人利益上升到公共利益保护的层面,促进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当然,在构建消费者诉讼制度的同时,相应地法律规则的赔偿的原则和范围、团体诉讼的主体资格等细化也是极为重要的。如消费者个人与团体诉讼的请求权范围、民事赔偿的范围、团体诉讼的主体资格等。
五、结语
传统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以经营者为核心,忽视了消费者在市场中的重要地位。随着现代社会从个人主义本位向社会主义本位的过渡,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此的回应便是将消费者作为基点,对消费者权益给予高度重视。[8]商业化的功利主义理性思维已经拓展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市场化社会的发展依赖理性和效率,但如何确定理性效率的界限正是每一個法律研究者的使命任务。
作者:瞿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法学类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