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甘蔗
甘蔗调整的方向是优化蔗区生产布局,限制开荒种蔗,凡25℃坡以上的蔗区必须退蔗还林,部分非适宜、非优势地区、种蔗面积分散、低产、比较效益差的蔗区逐步退出甘蔗生产。重点发展南宁和柳州地市的甘蔗生产,适度发展百色、河池等贫困地区的甘蔗种植规模,巩固贵港市等老蔗区;以建设“吨粮田”、主攻单产和提高甘蔗糖分、降低生产成本为主要手段,稳定甘蔗生产能力。全区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433千公顷,总产(含果蔗)3400万吨/年;建设“吨糖田”100千公顷,高产高糖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平均亩产量提高到5吨左右,甘蔗糖分提高1个百分点,蔗农每亩甘蔗增收100元以上。
1、建设优质糖料基地。以股份制糖业集团企业为龙头,紧密连接蔗农,逐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高度协调有序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增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着重抓好祟左、邕宁、武鸣、南宁市郊区、扶绥、横县、宁明、宾阳、大新、龙州、隆安、来宾、武宣、鹿寨、象州、柳江、上思、灵山、合浦、百色、田阳、田东、宜州、贵港辖区、钦州辖区等26个单产较高,年产原料蔗稳定在50万吨以上的优质糖料基地的建设,使基地县(市、区)生产能力提高到占我区糖料总生产能力的85%以上,成为我区糖业生产的重要核心区。
2、建设蔗区治旱工程。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中、小型提水工程、喷灌工程和低压渠道灌溉工程,更新改造和配套完善现有水利设施,改善灌溉条件,扩大灌溉面积,并大力推广以蔗地机械深耕深松为主的综合治旱技术,使有效治旱面积达到60%以上。规划在红水河、邕江、郁江等江河沿岸蔗区建设以滴灌、微灌为主的灌溉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3.3千公顷,充分发挥水利建设的增产效益。
3、建设甘蔗良种繁育、技术推广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甘蔗良种繁育体系,重点建设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广西甘蔗良种培育改良中心和10个有科研生产设施配套的新品种选育地和区试基地;在26个重点县蔗区建立良种良法推广示范基地。建设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形成配套完整的甘蔗良种繁育推广体系,为后续品种的选育和加速品种更新换代创造条件。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在桂南、桂中、蔗区建立服务完善的糖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技术推广队伍,并配套完善农机、土肥、植保等服务的装备配置;形成集培训、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社会服务体系,以增强蔗区技术服务功能,实现蔗区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系列化技术服务,促进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三)水果
以发展南亚热带水果为主体,注重发展地方特色的时令水果,加快形成不同区域的主导产品和最适宜地区的规模效益。在桂东南地区重点发展早晚熟、优质和具有品牌效用的龙眼、荔枝、香蕉,适当发展名特稀时令水果和淡季水果,在桂北主桂中发展优质碰柑、胶橙、甜橙和优质梨,适当发展金柑和沙田柚;在右江河谷和桂南发展芒果、香蕉、荔枝、龙眼,适当发展传统名牌加工用水果。加大良种覆盖率和调整好熟期、鲜食与加工品种比例。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投产率和果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在果树种类结构上,坚持以南亚热带水果为主导,适当扩大淡季、时令水果的比例;在品种结构上,要多发展名、特、优、稀水果,发展加工型品种;在成熟期结构上,要疏中间促两头,做到早、中、晚合理搭配。到2005年,果树面积达到1200千公顷,水果总产量500万吨,水果加工制品产量150万吨,水果总产值200亿元;投产率达到75%。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为3:5:2,人均有果154公斤。
1、抓好“种子工程”建设,建立完整规范的水果苗木繁育体系。实施广西亚热带名特优水果良种工程建设项目,在南宁、桂平和桂林市建设自治区级一级苗圃3个;在南宁、钦州、玉林、桂林等地(市)建设二级苗圃10个;在北流、灵山、兴安等县(市)建设三级苗圃30个。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学工作计划自治区种植行业发展规划范文(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