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实施情况及下半年工作打算作以简要汇报。
今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动示范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省委2号文件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足市情实际,找准发展定位,大胆探索创新,扎实开展工作,全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步早、起步稳、起步好,进展顺利,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快、水平高、形势好,有了新突破。
一是坚持统一思想认识,科学把握建设要求,确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方向。2003年以来,根据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实际,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地探索,比较成功,培育了一批典型和亮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后,在学习领会精神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二十字”总体要求,认真审视市情,提出以“五新一好”和“三清五改”为重点内容的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特别是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着力推进。在具体措施上,把全市1671个村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实力型”、“成长型”、“待哺型”三种类型,分类实施,梯次推进,扎实有序地启动了全市新农村建设。通过宣传引导,大胆尝试,积极探索,部门联动,扎实推进,我市的新农村建设不但取得了良好的开局,而且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各项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二是着力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壮大劳务经济,培育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产业。紧紧抓住发展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进一步加快了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和劳务经济发展的速度,壮大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有效地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促进了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上半年,全市新植果树经济林18.81万亩,建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0.39万亩,注册出口基地认证5.87万亩;牛饲养量、出栏量分别达到70.8万头和19.1万头;新增优质牧草8.74万亩;种植优质蔬菜29.61万亩,产量3.12万吨。改扩建、新建加工、包装、经销等各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户,初步形成了产加销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发展订单农业50.25万亩,订单养殖2.4万户。泾河川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发建设,完成了总体规划,目前市县(区)政府已实际投入资金406.2万元,建成高效产业示范区(点)15处,示范带动了优质果菜产业的发展,亩均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劳务产业,全市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37.3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7.85亿元,人均达到了411元。得益于产业的发展壮大,上半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完成8.45亿元,同比增长4.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028.11元,比去年同期净增204.93元,增长24.9%。其中果畜草菜产业收入对农民人均收入的贡献份额达到45.2%,劳务收入达到40%。四大主导产业和劳务经济已经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
三是稳步建设生态新村,持续改善基础条件,探索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按照因地制宜、逐步推进的原则,全市选择不同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具有一定发展基础、群众积极性较高的102个村,启动实施了“百村试点”工程,并把泾川县申报为全省新农村试点县。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主建设,政府主导、农民参与建设和投资启动、扶贫开发三条路子同时推进,高标准集中修建了6764户生态小康屋;实施了90个“三清五改”试点村,从清除路障、垃圾、污沟、院落等方面入手,改路439.9公里,改水5413户,改厨5518户,改厕5745户,改圈4404户。配套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进一步加大农公共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止6月底,全市新修乡村道路863.5公里,其中通乡油路222.12公里;新建农村人饮工程26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了60%;完成退耕还林51.51万亩,农田林网建设90处606.4公里,绿色通道197条1032.3公里;建成沼气池1610口,发展“一池三改”标准的沼气生态农户1456户。通过积极实践,目前全市已初步探索总结出产业支撑型、资源开发型、城郊经济型、扶贫开发型和政府引导型五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召开了“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泾川)研讨会”,从理论上进行了研讨,在实践上进行了推广,为我市乃至西部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趟出了路子。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工作汇报立足市情 科学定位 创新发展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范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