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当今社会是合作与竞争的社会,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是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有着很强的针对性。体育教学活动的特点就是竞争与合作,提倡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融入竞争,教师要将合作与竞争贯穿于教学始终。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是战胜自我的一种形式,包括提高自己的毅力,克服自身的惰性,形成克服困难的决心,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等。体育教学中许多教学内容都与合作有密切的联系。如教学中的保护与帮助,各种球类运动的技、战术配合等。有助于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一个不会合作的人,对现代社会的贡献将是有限的。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体育教师要克服“应试教育”中那种狭隘的、自私的竞争观,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
5、重视个性化与综合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法创新应重视个性化与综合化相结合的培养和发展学生,在集体中做到个性是综合性的外延,适当做到对个性“放矢”,允许学生大胆表现自己个性。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改革要以新课程中的五个学习领域为根本出发点,联系实际情况,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感受体验和总结,然后教师再做出相应的技术指导,这样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潜力和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
1、单一班级授课制的变化
长期以来,体育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组织形式,具有其它组织形式无法替代的优点。如单一的班级授课时,可以安排男、女生在一起踢足球、打橄榄球、玩“对网用球砸人”游戏等等,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活跃课堂气氛。单一的班级授课制可以让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统一的计划,有固定的时间安排,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每节课,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但是,这种组织形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由于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给体育教师有效的进行教学组织带来很大的不便。面对这样的情况,要求体育教师开动脑筋,克服困难,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如:采用分小班或分组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可以将两个平行班放在一起排课,然后将两个班的男生由一位老师上课,女生则由另一位老师上课,这样可以弥补单一班级授课制的不足。
2、课内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
在课内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上,一般有以下三种组织形式:集体学习、班内分组学习、个别学习。对兴趣爱好分组形式很多教师担心教师人数太少,分不过来,管不了,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上在同一水平上学生的兴趣爱好是比较集中的,是比较容易组织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如果我们切实际考虑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对于这样的组织形式应该积极提倡[3]。随着体育课堂设计进一步优化,课内教学组织形式要有所突破,要向同质分组学习、异质分组学习、帮教型组织学习、合作型分组学习方向发展。例如,一个不会打排球的学生,处在一个友伴群体中,其同伴会用热情的、友好的态度鼓励他(她),和他(她)一起打球,并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该生也会毫无顾虑地、很放松地与友伴一起活动。过去在体育课上很少看到合作型的分组形式,体育教师认为,这样的组织形式容易变成“议论会”,从而影响教学内容的推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实际上体育教师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体性,没有认真考虑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因此,体育教师在设 计教学组织形式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分组形式开展教学,以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教学的组织形式是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同时又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选择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后就要有与之相吻合的教学组织形式。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在体育教学中不能再固守传统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要向科学化与艺术化发展,这样才能满足当今以及未来的需要。教学组织形式是围绕教学活动展开的,是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由学生,器材,场地等重要因素组构成的,这些因素的协调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所涉及和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教师怎样有效的把学生组织起来,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体育教学活动使得师生紧密联系,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工作汇报体育教学工作汇报(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