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专门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是本年度我市党员冬训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帮助我市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学习理解和把握六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着力构建和谐××。下面,我着重讲三个方面的学习体会,供同志们参考。
一、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性和重大意义
说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必须要在认识上消除一个误区,就是不要以为我们的社会今天已经很不和谐了,所以党中央才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事实并不是这样。《决定》明确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如何来看《决定》的这个判断呢?我们应该看到两个基本事实:
一个基本事实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近10多年来,我们的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比如××,预计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50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02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00元,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存款达3.6万元。根据市车管所统计,1—11月全市新增私人轿车超过1万辆,至2006年12月底,××私家车拥有量达3.3万辆以上。这样的发展是非常不容易、非常了不起的。全国的发展同样如此,1978年全国经济总量按当时的概念统计大约5689.8亿元人民币,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万多亿元人民币,按照现行汇率计算,位居世界第四,2006年财政收入达3.76万亿元人民币。今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大大提升。
另一个基本事实是,尽管我们的事业发展很快,但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还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特别是经历了2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由单一结构转变为多元结构,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关系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比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于这另一个基本事实,我们也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正是因为存在这个基本事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就显得比较紧迫,必须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深刻分析总结国际国内现代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它不是权宜之计,不是基于解决临时问题的需要。
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顺应现代化发展要求,在关键阶段的一个重要抉择。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发展就进入了关键阶段。这个阶段,既有成功的经验,比如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失败的教训,比如南美洲一些国家和地区。过去,人们常常用两个概念来形容这个阶段的特点,即一个是发展的黄金期,另一个是矛盾的凸显期。现在,《决定》是用“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来概括这个阶段的特点。处在这样的阶段上,我们既会遇到发展的良好机遇,也会遇到比过去更复杂、更突出的矛盾。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随着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断完善,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加速,随着我国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我们将长期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妥善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党团知识2006年党员冬训辅导材料之一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