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加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力度,提高粮食生产率
从长期来看,粮食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和推广。因此要加大粮食生产科技攻关和推广力度,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贡献率。它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提高粮食产量,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由于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因此,国家在农村科技研发和推广等农业生产服务体制上应该加大投入力度,从根本上提高粮食生产率,为长期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提供坚实基础。
5、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机制,完善土地流转
提高粮食的价格、降低粮食的生产成本以及对粮食生产进行补贴都是政府宏观调控可以选择的激励手段。但政府财力终究有限,随着非农产业的增收对农民吸引力的增大,在种粮机会成本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农民种粮积极性问题不会因为政府的补贴而完全解决。要从深层次解决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问题,就应该从粮食生产的经营机制入手。因此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粮食生产经济机制就尤其重要。目前一家一户耕作几亩地的利润额不足以支持家庭经营发展,如果规模种植则不同,据测算,东部地区一个家庭耕种20亩优质农田,中部地区耕种30亩优质农田.其实际生活水平基本上可以与外出打工一致。
从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长期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考虑,要推动农村承包地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主要依靠种粮大户和新兴的规模化粮食生产组织。特别是实行规模化经营,随着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企业介入,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单位面积使用劳动力少,优良品种统一使用,防治病虫一致行动,其产出效益必然高于单家独户的耕作水平。一旦农业经营规模达到一定程度,辅之以国家的补贴和金融支持等政策,从事粮食生产劳动力的平均收入会越来越高,进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调研报告农业生产积极性调研报告(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