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市场价格
粮食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价格,决定农民种粮效益,影响种粮积极性。农民作为理性经济人,他们所追求的是自身的粮食安全和收益最大化,当温饱问题解决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一个内在因素就是种粮的收益。种粮收益是由出售粮食收益和种粮补贴组成。在不考虑政府补贴的基础上,种粮收入=粮食价格*粮食产量-生产成本。粮食产量基本上随粮食价格变化,而生产成本主要是农资价格决定(暂不考虑劳动力成本)。因此影响粮食销售的效益主要是粮食价格和农资价格,粮食价格提高能够带来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高;而农资价格越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越低。
由于粮食生产的特殊性,粮食和农资的市场价格的形成不仅受市场需求和供给影响,还要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为保证粮食和农资价格的稳定,国家从2004年以来连续几次提高粮食收购价和出台了稳定农资价格的措施,提升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纯收入。
以湖南为例,2000至2003年四年期间,受粮食价格低迷等因素影响,2000年湖南粮食产量为2768万吨,到2003年降到2443万吨,下降了11.7%,在此期间,农民收入增幅放缓。这几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197,2299,2397,2533元,累计增加386元,累计增幅仅15.3%,平均每年增加才96.5元。相比2004年到2007年四年期间,粮食价格处于高位,种粮收益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提高,收入增幅也加大。粮食产量从2003年的2443万吨,回升到2007年的2692万吨。这四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838、3118、3390和3904元,累计增加1371元,累计增幅54.1%,平均每年增加343元。2008年粮食价格持续走高,湖南粮食产量更是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512.46元,比上年增加608.2元,增长15.6%,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的绝对值是改革开放30年中最多的一年。
由于今年年初农资价格的下调和最低收购价的再次提高,近期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开展的粮食生产积极性调查显示,湖南有33.3%的农民认为今年种粮效益比上年还将有所提高。
3、政策导向
从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波动分析中可以看出:每次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波动和粮食总产量的变动,都是由国家对粮食生产政策的调整开始的。1985国家减少农业投入使当年粮食减产; 2000至2003年期间,国家财政农业支出压力增大,开始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对粮食生产支持力度减少,引起了这期间粮食连续减产。新一轮的粮食增产也是由国家政策引导开始的,2004年开始,国家财政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不断加大,种粮补贴不断提高,激发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热情,粮食实现连续5年增产。
当前国家继续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力度,2009年湖南农资直补为每亩80.6元,比上年每亩增加了9.4元;粮食直补为每亩13.5元,水稻良种补贴早稻和晚稻分别每亩补贴10元和15元,中稻每亩补贴15元,均维持上年的补助标准。若农户种双季稻,三项补贴最高能够达到119.1元/亩,比上年提高8.8%。据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近期开展的粮食生产积极性调查,有66.1%的农民认为当前国家惠农政策惠农力度大、支持范围广和落实情况好,使其种粮积极性大幅提高。
4、基础条件
影响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的基础条件,主要是农村基础水利设施、气候条件等。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保障能力低是长期以来一直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的老问题。根据湖南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十一五”期间总投资68.72亿元,而目前实际投入不到“十一五”的十分之一;由于集体经济的管水组织不复存在,“重建轻管,重用轻护”现象比较突出,特别是取消农民“两工”制度后,少见农闲时组织劳动力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整修。调查显示当前在湖南农户抛荒的水田中,75%是因为水利条件不好。
我国属于气候灾害较多的国家,2008年初的南方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冰雪灾害,而今年初北方又遭遇了特大旱灾波及12个省份。由于我国农村基础水利建设严重滞后,我国多数地区粮食生产都是“靠天吃饭”,频发的气候灾害会给农民种粮积极性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调研报告农业生产积极性调研报告(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