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4年以来:农民种粮热情再次得到激发,粮食总产量出现五年连增
为了扭转粮食总产量连续几年持续下滑的趋势,2004年开始,国家再次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的投入。自2004年起连续六年中央1号文件均提出要大力支持粮食生产。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惠农政策不断积累和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和市场价持续上涨和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政策的双重推动下,再次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热情,粮食实现连续5年增产。200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为52850万吨,比2003年增加了9780万吨,增长22.7%。
2、短期内种粮积极性直接影响粮食播种面积
从长期来看,1978年以来的30年间,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由于耕地与非农业用地的经济效益存在较大差距,导致部分耕地向非农业用地转移。耕地面积的下降,致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120587千公顷下降至2008年的106793千公顷,减少了13794千公顷,降幅为11.4%。
但从短期来看,如不考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耕地面积下降的影响,种粮积极性的变化最直接的反映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从前述分析可以看出,最近的一次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周期性波动是从1999年开始的。以这一次周期性波动为基础来分析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2000~2003年期间农民种粮积极性被严重伤害,部分农民改变种植结构,或者索性撂荒,致使粮食播种面积大幅下降,2003年全国粮食种植面积仅99410千公顷,为历史最低水平,比1998年的113161千公顷减少13751公顷,累计减幅为12.2%。2004年至今种粮积极性再次得到了极大地激发,粮食播种面积开始缓慢回升。到2008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06793公顷,比2003年增加7383公顷,增幅为7.4%。
据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对全省37个县2500户农户农作物种植意向抽样调查显示,2009年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幅提高,粮食意向播种面积比2008年增长7.1%。这是自1983年开展种植意向调查以来,仅低于2004年的增幅。水稻种植意向结构趋于合理,一改近三年“单增双减”的情况,出现了“单双均增”的局面,计划种植早、晚稻分别比上年增长10.2%、13.3%,中稻面积在连续三年高增长的情况下,增速有所趋缓,仍比上年增长2%。
3、种粮积极性对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也有较大影响
从长期来看,粮食单产的提高主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业基础设施的优化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作物单产水平显著上升,2008年达4951公斤/公顷,为历史最高位,是1978年2527公斤/公顷的1.96倍。从较短的一段时期来看,气候条件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则是粮食单产提高最主要的因素。
种粮积极性提高,将促使农民增加种粮投入,包括资金技术投入和劳动投入,这都有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农民精耕细作。从1978-2008年的粮食单产变动情况可以看出,当农民种粮积极性被激发时,粮食单产增幅较大。如1978~1984年、1989~1999年和2004年至今均为单产快速增加的阶段。当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时,粮食单产增长幅度较小或停滞。如1985~1988年单产增幅较小,而2000~2003年出现了减产。
二、实践证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主要因素有五个方面
近30年的实践证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主要因素有五个方面:
1、经营机制
只有良好的经营机制,才能长期有效的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如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推开,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刺激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总产量也迅猛增长,1984年与1978年相比增幅高达33.6%。但当一种机制的功能发挥到一定程度后,如没新的举措,农民种粮积极性将受到一定影响,1985~1988年就是典型的表现。而近年来在部分地区的土地流转,又促进了粮食的规模化生产经营,提高了农民种粮收入,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调研报告农业生产积极性调研报告(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