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一)
高一语文备课组 韩江涛执笔
单元目标
本单元是小说单元。要求掌握小说的要素、小说的叙述顺序、塑造人物的方法等。 人物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有的作品兼有序幕和尾声。
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无一不是为主题服务的。分析主题首先要从人物、情节、环境出发,其次还要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小说的动机。 阅读鉴赏小说的方法
一、整体感知内容,把握小说情节
情节是小说的要素之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展现与演变,都是在情节发展中完成的,小说的主题、作者的思想倾向也都是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清晰起来的。所以,阅读小说首先是要感知作品内容,弄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有哪些矛盾,这些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
二、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一般情况下,理顺、理清了情节,大脑中对人物形象会有一个概括、笼统的印象;要让这个印象清楚、明晰、具体起来,还需要对小说中的具体描写,结合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做由表及里、由现象而本质的合理的分析与推断。
理顺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同时结合环境描写及写作背景,就可以对作品的主题有比较清晰的透析。分析主题一定要着眼于作品,在对文本的具体分析和概括中得到自己的认识,万不可概念先行,先入为主,人云亦云。
三、运用想象推断,合理填充“空白”
任何一篇(部)优秀的小说都会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空白”,读者的想象和推断,能够丰富小说的思想和艺术内涵,这也是文学鉴赏的魅力所在。
小说靠情节说话,靠人物说话,作者往往“隐藏”起来。从鉴赏的角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一种相对的合理(前提是“合理”而不能“强词夺理”)。
揣摩作品的语言与艺术上的“精妙”,是小说阅读不可或缺的一环。如谋篇布局、遣词造句、锤炼语言、对比衬托、侧面描写等,细细品味,才能咂摸出文学的韵味来。如果能将这些凝缩的精华“泡”开,你也就找到了进入文学鉴赏殿堂的门径了。
基础过关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阴霾污zhàn 瘦削不堪xuē 豁然开朗huò .mái 玷...
B. 俨然yán 吝啬惴不安zhuì 沸反盈天fai ..sa 惴..C. 憔悴qiáo 暴戾人心脾qìn 喋喋不休di? ..lì 沁..
1
D. 翌日lì 诅咒zǔ 浅尝辄止zh? 心有余悸....j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必竟 徘徊 奄奄一息 小心翼翼 B. 诅咒 吝啬 价廉物美 不共戴天 C. 忙碌 恐怖 老太龙钟 逢凶化吉 D. 无聊 嫉恨 鞠躬尽瘁 划险为夷 3.填入空白处恰当的词语是 ( )
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 敢于给别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 结果不佳, 反成了怨府, 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 事事逍遥自在了。 A.常常 因为 可以 然而 便 B.每每 一旦 大多 如果 就 C.大多 即使 不怕 如果 就 D.往往 万一 大抵 然而 便 4.下列句子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多年来,人们摸着石头过河,如今,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我国资本市场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
B.只有加强思想教育和人格品质的培养,改革课程设置,倡导科学的教学与考试方法,从根本上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才能对现有的舞弊现象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C.这里的房价已经普遍逼近每平方米5000元,不少二期工程比一年之前足足涨了每平方米1000元,这种涨幅甚至让京沪粤等地的市民都叹为观止。 ....D.一些地方产生“电荒”是有原因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除了冬季取暖用电.........量上升、江河缺水等原因之外,更与地方煤炭、电力行业长期存在的体制弊端有直接关系。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对于招商引资,是硬环境更重要还是软环境更重要,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肯定的,用不着再去争议。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首先要抓住以学
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环节。
C.泸州集装箱码头的建成,将使我市的水路航运跨上一个新台阶,成为川南物资
集散、转运的第一港口。
D.据可靠消息,2007年,我市将全面推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届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6.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的词以多用典故出名。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B.文章结构匀称指的是部分(头尾主体)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比例要协调,主 体中内容的主次详略的安排要恰当。
C.“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2
D.根据财政部统计,近几年来,每年直接由行政费支付的会议经费达十亿多元,(有关方面认为实际耗资远大于此)且有与日俱增之势。
7. 依次填入下列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
弯弯的森林小道上,守林人停下来,把我领到一棵参天的古树边,用深沉的眼光在告诉我什么,于是,我抬起头。我突然惊讶地发现原来这是一棵刚刚遭到雷火劈伤的古树, 。那些冷冷的光秃秃的枝桠伸向天空,好像在寻找着什么。
A.树枝丢失了一大半,树顶被削去了,只剩下粗大的树干和一些枝桠。 B.树顶被削去了,树枝丢失了一大半,只剩下粗大的树干和一些枝桠。 C.只剩下粗大的树干和一些枝桠,树顶被削去了,树枝丢失了一大半。 D.树枝丢失了一大半,只剩下粗大的树干和一些枝桠,树顶被削去了。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祝福》(节选),完成1-3题。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 ……”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 “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1.祥林嫂临死前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了什么?
答:
2.“我”的答话起了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3.为什么说祥林嫂对“魂灵”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
(二)阅读《祝福》(节选),完成4-5题。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
3
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
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
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4.下列词语分别指代哪类人?
①玩物: ②活得有趣的人们: ③无聊生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④厌见者: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三、背诵默写
1.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 !富贵不知乐也,贫穷难耐凄凉。 ,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莫效此儿形状!——西江月。
2. ,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 ,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3.对出“林黛玉进贾府步步留心” 的下联:
四、补充
根据要求,发挥想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拟两条标语,(从以下三题中任选两题)要求主题鲜明,构思新颖,角度合适,语言简明,富有文采。(在10-20个字之间) (1)从学生角度展现出青少年的精神风貌 .. (2)从社会角度表现对和谐社会的热情期待 .. (3)(从历史角度)表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五、学习反思
4
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二)
高一语文备课组 韩江涛执笔
综合拓展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7题。
天热,无风,烈日晒得柏油路面绵软。
一车西瓜早已卖个净光,卖瓜老汉却不走,两条粗壮的胳膊紧紧抱着一个棕红色的人造革公文包。小心翼翼,像抱着一个瓷娃娃,顶着烈日在左顾右盼地傻等。
一支烟,两支烟…… 一小时,两小时……
忽然,一个穿戴整齐的帅小伙子猛地站在他面前,冷冷地说:“卖瓜的,快还我包!” “你的?这是你的包?”卖瓜老头审视着帅小伙,两手抱得更紧。 “怎么?你想耍赖?”帅小伙咄咄逼人。 霎时,围拢来许多人,像是看耍猴。 卖瓜老头紧张得脸色紫红,两鬓汩汩流汗,嗫嚅着说:“你的?你能说出里面有啥?” 帅小伙撇撇嘴角,眯细了眼得意地瞅瞅愈来愈多的人群,胸有成竹地报数:“五百五十元现金,一块雷达表,一个大红笔记本,一支英雄金笔……唔,还有一个蓝皮工作证。”
卖瓜老头咧嘴笑了,憨憨地说:“嘿嘿,切题儿,切题儿!是你的,拿去吧!” 帅小伙只“哼”了一下便匆匆挤出人群。
卖瓜老汉方恍然大悟,喊:“你还没给瓜钱,还没给瓜钱……”
围观的人群竟爆出一阵哗然哄笑。尔后,或心满意足,或若有所憾,或忿忿然散去了。只留下绵软的柏油路灼人面孔。
1.文中卖瓜老汉主要的性格特点是( )
A.洁身自好 B.细心谨慎 C.老实憨厚 D.笨拙无用
2.文中塑造卖瓜老汉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的主要描写方法是哪两种( ) ( ) A.语言 B.动作 C.外貌 D.心理 3.文中帅小伙的主要性格特征是( )
A.灵活多变 B.奸猾无耻 C.粗心大意 D.无礼贪小
4.文中开头、结尾都描写了高温下绵软的柏油路面,这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在塑造人物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5.上文通过帅小伙这一人物反衬了卖瓜老汉的____________。 6.上文结尾处围观人不同的表现说明各自的态度与想法是:
①“心满意足”表明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有所憾”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忿忿然散去”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 )( )
A.“围观的人群竟爆出一阵哗然哄笑”,是笑那卖瓜老汉弄巧成拙,偷鸡不成反蚀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