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研文章 如何在语境中理解词语
文章欣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在小学的每个年段都提出了“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要求:低年级: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中年级: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高年级: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词语教学,关于“解释词语”也总结出了很多有实用价值的方法。如结合图画,来了解词语具体指的是什么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词语具体指的是什么内容;结合上下文,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查字典,查阅重点字,通过重点字义来解释整个词语一般情况下的意思;查字典,查词语中的几个字,通过字义串联组合的方式;联系已有积累,尝试用“设想中的近义词”来“更换”理解(近义词互换解释词语的方法,对学生来讲,就是一个“试悟”的过程。)实际的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与一般情况下的解释词语不完全相同,阅读的理解词语,不单单是为了完成词语意思的解释,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解词语,来实现对文章内容、情感表达的理解,促进词语积累与运用。阅读中的词语理解目标有五种类型。第一种,理解所
有生词的意义。阅读过程中,所有的生词,都需要通过解释来读懂文字。也就是说,学生需要一边读书,一边经历对词语字面意思进行解释的过程。遇到一个生词,这个词语不理解,就得想一想,查一查,顺一顺,把这个词语的意思解释明白,从而能够读懂句子,知道作者这个词、这个句子在写什么。第二种,体会词语意思的“具体性”“唯一性”特点。在阅读过程中,有些词语,仅仅读懂词语的一般意义、字面意思还不够,还需要读懂一些词语所写事物的具体特征,也就是这个词语与作者所描写的特征进行对照,体会出这个词语在语境中的独特意义。如《木兰从军》中有一个词语“挎”,这里,除了一般意义外,还得体会到这里的“挎”,不是“挎篮子”的动作,而是“斜背着”,不是用手臂“挎”而是用肩背来“挎”。第三,体会词语所表达事物的特点,作者对事物的情感态度。有一些关键的词语,还需要体会在表情达意上所起的特殊作用。如《可贵的沉默》中的“稚拙”,意思就不单纯是“简陋、笨、粗糙”,这里还表达着“虽然……但是……”的语气转折,强调着对“稚拙礼物”的喜爱的情感态度;再如,《触摸春天》中“悄然合拢”的“拢”,一个字,一个词语,表达了文中主人公安静“对蝴蝶那种非常小心呵护”的内心,表达了作者对安静热爱生活态度的赞美。第四种,体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发生的意义变化。有些词语,在实际的语言环境当中,产生了引申意义、变化的意义、比
喻的意义、象征的意义。这类词语,一般在表达感情上起着特殊的作用。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的“里程碑”;《再见了亲人》中的“洒满鲜血”,就是引申意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碰壁”,这就是“转义”;《白杨》中结尾的“小白杨”就是象征意义。这类词语,就必须结合语言环境去体会它们在语境中发生了变化的“确切含义”。第五种,体会词语用法的奥妙与规律。理解词语,不单单是为了获取意义,更是为了将来能够很好的积累和运用。所以,要体会词语的运用环境、用法的一般性特征、词语运用的奥妙。这第五种类型,一般是阅读者在第二、三、四中类型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自然实现对“表达规律”的一般性思考,可以在第三、四类型中同时发生,也可以是单独作为一个“理解目标指向”,去思考体会,去归纳整理。上面五种类型,根据课文中词语的特点,根据年级阅读要求的提升,而逐步从词语的一般性、字面性所指,过渡到在文中的特定所指,再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独特性、用法奥妙所在。从“解释”的角度看,但凡阅读中成为“阅读障碍”的词语(生词),都需要去解释,可以针对词语特点和自己的阅读能力、阅读条件实际,选择前面提出的各种方法来读懂词语的基本意思。而第二、三、四类型的词语,则不是全部,更多的是一些在表达事物特征上起特定作用的、在表情达意上起关键作用的关键词语。阅读者会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语言
的感悟能力,而各自有不同的选择。实际阅读中,完成对生词意义的一般性了解,可以采用前面谈到的各种策略。在“解释”词语一般意义的基础上,完成后面几种类型目标,还需要教学生学会在语境中体会独特意思、情感态度、变化意义和作用的思考方法。在语境中去体会词语的意思、作用、表达的情感,有哪些方法呢?与自己的日常表达相比较,体会文中用词表达的准确性、科学性。联想自己日常如何表述,比较所写事物特点与自己的日常表述有何异同,体会文中词语表达出了“自己日常表达中没有表达清楚或者不能的意思”或者“原来自己不能找到合适词语表达的意思”。读书的时候,认真思考:作者在这里用词写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过去我知道笔下的事物的特点用什么词来表达吗?过去我是用什么词来写这个事物特点的?我的写法与文中的用词一样吗?如果不一样,文中的用词好在哪里?这个时候,如果可能,再查查字典、词典,体会文中用词所表达意思的特殊意义所在。如《月亮的心愿》中“月亮又来到另一个家的窗前,只见一个小女孩正在照顾生病的妈妈。”这里有个词语“照顾”,通过研究“顾”的字理,明白了“照顾”就是“用心看护”的意思之后,就可以结合课文的语境来思考“这里是谁照顾谁”?可能怎样“照顾”,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想到“用心、细致”的行为,在此基础上体会:过去我们怎么说?可能就是“帮”。于是就可以比较:“帮”
是怎样的行为?“照顾”的行为跟“帮”有什么不同点?从而更好理解“照顾”的含义,更好地理解小女孩“照顾父母”的行为特点和内心特点。再如,《可贵的沉默》中的“只要你表达了自己的爱,再稚拙的礼物他们也会觉得珍贵无比的。”这里,用了“稚拙”这个词语。通过查字典,可以了解到稚拙原意的是动作“笨、不熟练、生疏”,而在这里写的是“礼物”,是礼物稚嫩、不成熟、不完美的意思。在读懂基本意思之后,思考:日常,我们说礼物会怎么说?简单、不像样子。而在这里,用“稚拙”写出了“简单、不像样子”这样的词句没表达出来的什么意思?稚嫩,我们很小,还不成熟。所以,我们做出来的东西,自然也是透着“小”这样的意思,是孩子做出来的,而“简单”则不能表达出来这个意思。这就是课文中“稚拙”表达出来的意思。在语境中进行“用上”和“不用”的比较,体会文中表达的意思和情感。课文中的很多用词,在对事物属性、特点进行限制或者形容说明。而学生在日常表达中,常常会省略掉。读书过程中,就可以联系自己日常的表达,体会“用上这个词”和“不用这个词”,在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上有什么不同点?从而通过阅读,对事物特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明白写话的时候,该如何用词来具体表达事物特点。如《我为你骄傲》,作者写道:“一直等到天黑,我才悄悄地来到老奶奶的家门前,把信封投到她家的信箱里,我心里顿时感到一阵轻松。”这里,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小学语文教研文章 如何在语境中理解词语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