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然资源 (三)人口资源 (四)经济水平 (五)军事力量 (六)科学技术 (七)国民士气 (八)政府的质量
(5)分析地理环境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地理位置对国家权力要素的影响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海陆位置:A、从战略地位来看 B、安全战略谋划来看 ②交通地理位置;③政治地理位置
(6)如何分析一个国家权利的要素与综合实力?
(一)克莱因的综合国力方程
美国学者克莱因提出了一个定量估计分析国力的公式,即“国力方程”。
PP =(C+E+M)*(S+W) 式中:PP表示被确认的国力。 C表示基本实力,包括人口和领土。 E表示经济能力。 M表示军事能力,等于战略力量加常规军事力量。 S表示战略意图。 W表示贯彻国家战略的意志。克莱因认为,由5个主要要素构成了一国的国力,并通过对各要素评分的方式使其定量化。
(二)“综合三元要素”国力学派
日本综合研究所在总结前人综合国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日本的实际,提出了测定各国综合国力的三元要素,即国际贡献能力,生存能力和强制能力。
1、国家贡献能力的构成要素如下:(1)基础实力:经济实力、金融实力和科技实力。(2)政策实力:财政实力、对外活动的积极性、在国陆军社会的活动能力。
2、生存能力的构成要素如下:地理、人口、资源、经济实力、防卫实力、国民意志、友好同盟关系。 3、强制能力的构成要素如下:军事实力、战略物质和技术、经济实力、外交能力。 (7)论述当代全球政治格局的形成过程,并阐述当代的全球政治格局对我国的影响。
(一)欧洲的殖民扩张:历时200年,商业时代的殖民主义
1、15-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的海上霸权控制范围:非洲沿海、印度洋诸岛、东南亚沿海、西印度群岛、墨西哥、中南美洲
2、英国、荷兰、法国参与殖民瓜分;3、1763年7年战争结束时的政治格局 (二)主权国家的产生与美洲殖民统治的崩溃 (三)帝国主义对世界的分割与控制
(四)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1、第一阶段:美苏主导的两极对抗格局;2、第二阶段:一强多极的多极化格局
对两极格局第一个重要冲击就是新中国的崛起。
中国以其巨大的人口资源和军事实力,以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反对霸权主义的实际斗争,在世界舞台上发挥重要的作用,美苏先后都把争取中国作为一项重要政策。构成了美、苏、中政治大三角的一角。 (8)试评述地缘政治学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缘政治模式。
(9)简述“冷战”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点。
(一)以实力为基础的国家利益是全球政治格局形成演化的根本动因
国家间的政治地理关系实际上是空间利益关系,即地缘战略关系。决定地缘战略关系的是利益关系。 ? 国家利益:军事上的安全;政治上的权力;经济上的财富 ? 谋求手段:战争;威胁;贸易;外交
(二)国际关系核心行为决定着全球政治格局运作的性质 1、二战前全球格局中的核心行为。
标志:各国为实现核心目标而采取相对一致的对外手段和决定性因素。 2、二战后格局的核心行为——武装侵略;武力威胁 ? 帝国主义列强武力打开国门,强行占领,建立殖民地。 ? (70年代以前)冷战;对抗;威摄。 ? (今天)经济和技术,贸易、投资、外交
(10)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及演变趋势分析。
第十二章
(1)名词解释;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
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心里图谱:—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图片或事物图像。
通勤活动行为空间:由于人们的居住场所与工作或上学场所处于不同的地点,这样上班和下班、上学和放
21
学所经由的路线和地点就构成了人们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间接活动空间:是指人们通过间接的的交流所了解到的空间范围,既包括通过邮政、电话等个人间的联系所了解的空间,也包括通过报纸、杂志、广播、通过媒体所了解的行为空间。
直接活动空间:日常生活学习等所达到的行为空间,即人们通过直接的经验所了解的空间。包括在居住区内或附近的移动、活动地点间的规则的往返移动以及向这些地点的周围移动。 (2)感知环境与认知环境有何区别和联系?
环境知觉与认知的区别 :知觉是人们对环境信息的解释,是人类行为的基础,影响人类的决策和行为。认知则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对环境作出的解释。知觉与认知具有互相自行发现与补充的机制。 人类在认识环境的过程中,大脑在不断地对环境信息进行处理与评价,逐渐提高了人类对环境的认识水平,环境心理构造随之改变,直接影响到外在行为。 (3)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主要有哪几种?
(一)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二)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1、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与购物行为空间;2、商业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3、居住地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4、社会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
(三)交际与闲暇活动行为空间
(4)分析人类日常活动行为空间的规律性。
(5)举例说明人类迁移活动的距离偏移和方向偏移。
1、迁移的距离偏移:人类的迁移行为具有距离偏移的规律性。美国的约翰·劳维研究过意大利与南斯拉夫邻近地区的迁移情况,并绘制出不同迁移类型的分布和距离的关系曲线图,表明迁移的空间行为,具有随着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规律,即迁移空间行为的距离偏移。
2、迁移的方向偏移:迁移活动也表现出方向偏移的规律性。迁移行为受迁移地点、迁移机会与环境效应等影响,迁移活动在某些方向可能比其他方向移动得更远,从而产生迁移空间行为的方向偏移。一般情况下,不同城镇之间的迁移有等级之分。大部分迁移流发生于大城市之间,或中小城镇移民流向大城市。 (6)举例说明普雷德行为矩阵的应用。
(7)简要评述消费者行为空间模型。
(一)消费行为空间引力模型:综合研究消费行为与商店区位、分布模式的变化及其影响。赖利提出零售引力法则,康维斯改进为断裂点理论。基本思想是商店对消费者的引力与其规模成正比,与商业中心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二)消费行为空间偏好模型 (三)消费行为空间信息模型 (四)消费行为空间学习模型 (五)消费行为空间综合模型
22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人文地理学部分复习思考题答案(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