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1)概念辨析: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石油农业、生态农业)
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即迁移农业。 传统农业是传统社会的农业,它是一种生计农业
传统农业是由原始农业发展而形成的。原始农业是一种迁移农业,它依靠植物的灰分,土壤的自然肥力,需要靠休闲来恢复,无法长期耕作。随着农业工具的改进、技术的改善、经验的积累,休闲期逐渐缩短,最后,不需要再休闲,可以连续耕种下去。
传统农业是一种生计农业,是现代商业农业以前的农业。进行农业生产的人,是为了自己的生计而进行劳作。其产品除主要为自己家庭成员所消费外,剩余量不大。
现代农业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计农业不同。它的产品不是以供给自己消费为主要目的,而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所以,现代农业亦称为商业农业。 (2)简答农业起源的理论。
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人口压力说,二是宴享说。 (一)人口压力说:以博塞洛普(E.Boszerup)为代表
1、为增加新的食物来源和数量以维持自身生存而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业。 2、人口增长——动物捕杀过度、食物短缺——新食物——驯化植物的农业。
在冰后期,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的生存环境扩大了,人口的增长,采集和狩猎的强度加大,食物出现短缺,为了生存不得不想方设法寻找新的食物来源,在新的食物来源中,植物的种子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于是在距今一万二、三千年左右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业。
(二)宴享说:是海登(B.Hayden)提出的,其说法与人口压力说相反 为扩大食物品种结构、增加美食种类而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业。
海登认为,在农业出现的起始时期,其生产量是不大的,所以在人类原来的食物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不可能很大。因此,海登考虑在这种条件下,农业所驯化的种类,与其说是为了补充食物的短缺,还不如说是扩大食物的品种结构,增加美食种类更加重要。比如,有些植物纯粹是香料和调味品,有些谷物适于酿酒。 (3)分析农业形成对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农业的形成对自然的影响
农业属于直接依赖自然发展的产业部门农业的发展就是人类“改天换地”的历史。在大的空间尺度上,农业的分布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在小尺度空间中,人类可以改变局部地区的自然环境,促进农业的发展。如干旱地区的灌溉设施对当地农业的促进。
但农业会对植被产生破坏;农业活动还会对大气构成发展影响。 (二)农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1、农业的形成和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农业形成的标志是依靠大自然的食物资源为生转向利用生物资源创造出符合人类需要的食物资源,
使人类的食物多样化、营养丰富,大大有利于人类的发展。
在驯化的植物资源中有麻、棉,在驯化的动物资源中有毛和皮,这就为人类发展衣着提供了条件,服装的发展,使人类可以防寒保暖,可以使人类的居住范围有所扩大。
由于农业的形成,可以使人类过着稳定食物供应的生活且农业的出现对人口增长速度比过去大大增快。 2、农业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变化
农业生产活动与原来人类长期进行的狩猎与采集活动有三点重大差异 1、流动 定居-----村落
狩猎与采集活动要不断的流动,而农业活动则需要定居,聚居带来的是村落的出现。 2、单位群体人数多 少----家庭
在农业活动中,一般不需要集体活动,只要几个人就可以进行种植、收获等生产活动,所以农业活动的单位群体人数少,促进家庭的发展。
3、群体小 大/聚居-----村落 农业活动群体大,并聚居于一处。
农业生产种植的是驯化了的植物,在人工照顾下,籽粒大、饱满,产量高,故单位面积内可供养的人口数量多;另外,适合农业的土地面积比一个小群体可以利用的面积大得多,可以容纳相当多的生产群体。所以,农业生产的单位群体人数不多,但可容纳很多人集中在一起。
因此,农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首先是生产单位群体小促进了家庭的发展,农业要求的定居、聚居带来的是村落的出现。在此基础上,农业进一步发展,就导致文明的出现,这是人类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4)论述农业发展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特点。
(一)原始农业——迁移农业特点
(1)对土地进行轮种而不是对作物进行轮种;
(2)迁移农业的农作物的种子是多种多样的,多种作物杂处。 (3)主要是种植作物的土地的“迁移”,而不是人口的迁移。
(3)传统农业水平低,整个社会农民占绝大多数,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数不多。 (2)传统农业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
11
(二)传统农业的基本特点
(1)传统农业是传统社会的农业,它是一种生计农业(subsistence agriculture)。 (2)传统农业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
(3)传统农业水平低,整个社会农民占绝大多数,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数不多。 (三)现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①现代农业的农产口是提供给非农业人口所消费。这些人居住在城镇中,从事制造业、服务业和信息产业,所以,现代农业是商品农业。
②从事现代农业人口比重低。从事现代农业的农场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所以从事现代农业的人口在该国或地区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比传统农业区低得多。
③现代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超过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依靠人力和畜力,草木灰与厩肥为主的有机肥料,凭当地经验选取品种。
现代农业:使用化石燃料所推动的机械、人工合成的化肥,用生物遗传工程产生高产的种子。 ④现代农业的农场规模大,比一家一户为农业生产单位的规模大得多。 这是因为规模大的农场的获利比规模小的多,所以这种趋势仍在增加。
⑤现代农业的生产往往与其它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其产品从原料、半成品到成品,从运输到成品包装和销售,也就是从农场生产的粮食到餐桌的食品形成联合经营,农业社会化程度高。 (5)传统农业的基本类型是什么?举例说明其分布。
(1)旱作农业 分布: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副热带干旱的山地和高原。包括中国的东北、北方和西北地区,中南半岛的山地、丘陵。印度的南部德干高原及西北地区、巴基斯坦、阿富汗和西亚一些地区,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俄罗斯泰加林南缘的一些地方。
(2)水稻农业 分布: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经改良可扩展到暖温带地区,集中分布在中国的南方、东南亚、南亚的河流两岸平原与沿海地区。此外,还零星分布于地中海、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美洲的古巴、委内瑞拉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下游。
(3)地中海农业(农牧混合农业) 分布:地中海气候区,主要集中在地中海周围地区。此外,还零星分布于美国的西海岸、智利中部、南非与澳大利亚南部沿海。
(4)游牧业 游牧业是一种在干旱地区以放养食草动物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类型,主要分布在副热带和温带极其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区。目前,在欧、亚、非三洲,条件比较好的草原多已开垦为农田种植谷物,不好的草原和进行耕作风险大的地方,则用于放牧。 (6)现代农业的基本类型是什么?举例说明其分布。
现代农业的类型有:种植园、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和大牧场六种。 ①种植园农业
种植园主要分布在加勒比海诸岛、美国东南部、南美东北部、中美、非洲和亚洲的一些沿海地区。 ②谷物农业:面向市场专门生产谷物的农业。
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我国的东北也有分布,主要是生产春小麦的谷物农业。
③牲畜育肥农业
主要分布区:美国的五大湖以南的大片地区,欧洲从西班牙北部开始,经地中海沿岸与大西洋、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中间向东延伸的地区和巴西东南部地区。
④乳品业:专门生产流质牛奶及一些乳制加工品的农业。
分布:北美五大湖及圣劳伦斯河南岸地区,欧洲在瑞士与从法国开始往东的大西洋沿岸与波罗的海南岸地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⑤市场园艺农业:主要为市场提供疏菜、水果、花卉等产品的农业。
在大都市附近,象伦敦、纽约、东京、巴黎等有相当大的园艺农业区,因在都市近郊也称近郊农业。 ⑥大牧场:与游牧业的区别是它的规模大,产品全部投向市场
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和干旱地区。 (7)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有何差异(以中国和欧洲为例)。
(1)中国传统农业的形成:中国较早的休闲农业,在人口压力下,走上了依靠劳力的集约化道路。 (2)欧洲中世纪的农业:通过饲料与饲养业的发展解决的,结果形成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混合农业。 (8)结合农业发展的阶段,探讨农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四大文明古国为何出现在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有何共性?
第六章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一)科学前提和基础(工业出现的社会条件)
1、农业社会出现了一批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工匠(手工业的发展)
2、希腊人对科学理论和思维的贡献促使自然科学走向实验之路(自然科学的发展) 4、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12
3、科学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结合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2)简述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出现在英国?
1、农牧业的发展:第一,牧羊业的迅速发展与农牧业的商品化;第二,农牧业技术的不断改进
2、18世纪世界对外贸易和军事霸主的变更; 3、欧洲与海外贸易的货物的改变与英国产品的优势; 4、英国内部政治的变革; 5、“圈地运动”的加速发展
(3)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是什么?并说明其分布。
1、技术进步使纺织工业率先吹响工业革命的号角。
飞梭——手动纺纱机——水动纺纱机、织布机——蒸汽机 2、纺织工业对机械的需求刺激了钢铁工业的发展。 3、钢铁工业的发展带动了采煤工业的兴起。
4、纺织、钢铁、采煤工业的发展促使交通运输业在巨大压力下产生大变革。 运河——硬质路——铁路——商用汽船与“海洋铁路”
5、纺织、钢铁、采煤、运输等产业部门对机械的强大需求使机械工业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部门。 以大批制造蒸汽机为先声
6、纺织工业发展对布的色彩的要求使化学工业以新兴工业的身姿出现。 染料
7、化学工业的发展引出了食品工业的发展。 罐头食品时代
(4)试述工业的发展和扩散过程。
(一)工业生产的扩散:英国的工业生产技术扩散的方向有二:一是向东传到欧洲大陆;一是向西越过大西洋传到北美洲,后来又从那里向世界另一些国家扩散。
1、向欧洲的扩散:在欧洲大陆,首先接受英国工业生产的是比利时。19世纪后期又在法国和德国扎下根。
2、向北美的扩散:北美,主要是美国
3、向其它地区的扩散: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工业生产才扩散到东欧、日本、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二战后,工业生产又开始向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扩散。欧洲以外的国家,最突出的是日本,其次是新加坡、中国的台湾和香港、韩国、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非洲的南非、埃及等国工业都有较大的发展。
(二)工业生产的继续发展:工业生产起先出现于18世纪中期的英国,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工业生产出现了第二次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般称之为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电气时代。
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工业生产出现了第二次革命。发生在德国和美国,这次革命是技术的重大变革,第一次革命的发明家多是经验丰富的工人,而第二次工业生产革命的发明家多是专家学者,他们将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成果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去,将工业生产推到一个新的阶段,突出表现为工业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产量急剧提高,并以比第一次产业革命更快的速度向各国扩散。 (5)论述北美和欧洲的主要工业带的特点。
北美工业带是世界最大工业带,以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为中心。 1、新英格兰工业区:它是北美工业带中最古老的工业区
该区是纺织和成衣中心。现在该区虽然还生产高附加值的纺织品和成衣,工业转向了机械工业和金属加工。 2、中大西洋工业区:工业以服装、钢铁、化学、机械、金属加工、食品、出版社等
3、摩霍克河谷区:它沿哈得孙河与伊利运河成带状分布,钢铁和食品加工工业突出。附近的尼加拉瀑布的电力为冶炼工业提供了条件
4、匹兹堡—伊利湖南岸区:钢铁工业著名,现该工业已衰落,取代而起的是重型机械、机床、化工以及市场导向的消费品生产行业
5、大湖两岸工业区:主要工业部门有:机械工业、运输装备、钢铁工业、汽车工业、金属加工等。 6、圣劳伦斯河谷——安大略工业区:该区是加拿大最重要的工业区,从圣劳伦斯河谷向西延伸到大湖东部的北岸地区。多伦多是该区最大的城市。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工、食品工业、造纸工业 7、东南工业区:主要工业部门有:纺织工业、运输装备、钢铁工业等。 8、美国墨西哥沿岸工业区:
9、西海岸工业区:洛杉矶的飞机制造、电子、炼油工业。 10、佛罗里达中部工业区
欧洲工业带主要集中于英国和欧洲西部,从苏格兰向南,经南英格兰,从莱茵河进入西欧,由荷兰和法、德接壤处到意大利北部
1、英国工业区:位于英格兰中部、北部以及苏格兰的南部。它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地。该地19世纪时是世界重要的钢铁、纺织和采煤业的重要地区
2、莱茵—鲁尔工业区:优势:煤铁资源丰富(有鲁尔煤区)、交通便利(由于莱茵河可航行大船,并可经鹿特丹入海,运费便宜)。优势工业部门: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军事工业
4、意大利北部工业区:廉价的劳动力和阿尔卑斯山水力促进了工业发展。优势工业部门:化学工业、机械工业、汽车工业、纺织工业等。
13
3、莱茵中部工业区:这里是铁路、公路、航空网的枢纽,法兰克福是前联邦德国最重要的金融和商业中心。优势:区位优越、人口集中、交通便利。优势工业部门:汽车工业、化学工业、钢铁工业等 (6)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分布的主要因素。
(一)自然条件:1、地形条件;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以及地基的承载力等情况对厂址选择的影响。 2、气候条件;过去干旱地区,由于气候干燥,空气中水分少,湿度低,棉纺中纤维易折断,故一般不把棉纺厂布局在干旱地区,尽管该地由于温度条件好,能生产出大量优质棉花,只好输出棉花,进口棉布:3、水文条件,供水和排水。
(二)资源条件
1、利用价格低廉和加工后体积与重量大大减少的原料:工业区位选择在原料产地。如钢铁工业的布局 2、加工后成品体积增大又不便运输的原料:工业区位趋向市场。例如饮料厂的布局 3、消耗能量多的企业:大多设在有价廉而又稳定的能源地方。如炼铝厂首先考虑的是有水电站的地方,那里可以提供廉价的电力,使铝的成本大大降低。
4、需要新鲜原料的企业:布局于原料产地。如果产品的原料易于腐烂,这类工厂靠近原料产地为好,蔬菜和水果罐头往往靠近原料产地
5、需要保鲜产品的企业,工业区位布局在市场。如冰淇淋、面包房、啤酒厂等。
(三)能源条件 :如核电站往往建在有充足的冷却水的地方,从考虑安全应建在离人口密集地区较远的地方
(四)市场条件 如:成品体积比原料大,运输困难的和成品易于腐烂变质的产品,易趋向于市场。 (五)劳动力条件 如:如纺织工业就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例子 (六)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七)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
(7)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分析现代工业的空间格局有什么特点。
(一)工业产品需求不旺:主要原因是:世界消费水平高的发达国家需求不旺,这些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从而影响需求的提高;另外,需求不旺,生产就不会上升,从而影响工资总量的增长与消费的提高。现代市场上的耐用消费品的质量提高了,引起需求不旺,技术的提高也会使某些产品的需求下降。
(二)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现在工业化的国家与地区越来越多,其生产能力也越来越大,而且生产者都希望自己的产品占据更大市场,获取更多利润,竞争的结果,使生产能力过剩,产品难以销售,最终必然会导致部分企业停产、破产。
(三)发达国家遇到的问题: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先进,资金充足,管理经验丰富,生产能力强大,可是市场有限,遇到市场的激烈竞争。为了推销其产品、占领更大市场,往往一些国家组成一个经济集团,彼此减少或取消贸易的障碍,增加彼此的供需,使商品、资金、劳动力在其范围内自由流动,形成强大经济集体,不仅促进自身繁荣,而且加强与对手的竞争。
优势:技术先进、资金充足、管理经验丰富、生产能力强大。 存在的问题:市场的激烈竞争
(四)发展中国家遇到的问题:优势: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 劣势:机器、资金、技术、基础设施和管理。 (8)简述二战以来,工业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加工工业的迅速发展,原有的工业地带得以扩展和充实,已逐步形成世界性的大工业带,地域分布十分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北纬40°—50°之间的温带地区,呈东西向不连续的带状分布,主要有:北美工业带、欧洲工业带、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带、日本工业带等。
(一)北美工业之所以取得成就,其原因: 第一、历史原因。美国的东北沿海最早与欧洲的市场和技术就有联系,有来自欧洲的现成的技术和熟练的劳动力;第二、有丰富的原料;第三、方便的水陆交通。第四、市场广阔,劳动力充裕。
(二)欧洲工业带:发展工业的优势:■现代工业历史发展悠久,拥有熟练的高科技人才;■邻近丰富的煤、铁资源;■交通运输特别方便; ■经济基础雄厚。
(三)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区:该区资源丰富,基础工业实力雄厚,成为以重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地带。其中燃料动力、钢铁、机械、化学等部门是主要支柱,轻工业发展相对迟缓,属于资源型的重工业地带。 (四)日本工业:它利用劳动力的低工资,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其水平,加上合理的组织,吸收他国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出口为导向,面向世界取得显著成绩。 (9)论述影响新兴工业部门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0)论述现代工业发展产生的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伐木业 目前,世界各国对木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而木材增长量远远赶不上需要,这将出现森林匮乏问题。
(二)捕捞业 (三)采矿业
14
(11)试述当前世界工业(纺织、汽车、微电子)分布的新变化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工业布局有什么影响?出现的工业部门是什么?形成哪些重要工业区。 (13)自然地理环境对工业布局有何影响? (14)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遇到了哪些问题? 第七章
(1)名词解释:城市—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地。
聚落: 聚落又称居民点—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城市等级规模法则:(1)内容:1913年奥尔芭哈指出地域城市人口规模组合呈一定规则,通常人口规模第2位的城市其人口为第1位城市的1/2,第3位城市为第1位城市的1/3,以下类推。这种人口规模规律称为等级规模法则
(2)公式:Pr=P1/q.r 式中:Pr为r等级城市的人口数; r为人口规模的等级;q为常数;P1为最大城市人口数。
即:在给定区域内,一个城市序列乘以该城市的规模所得乘积为一个常数,该常数等于该区域中最大城市的人口数。
城市地域:——城市在地表上的实际范围。由两个大的部分组成:一是已经成为市区的里侧建成区;二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联系频繁的外侧郊区。
城市地域结构:——指在城市地域内部,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它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城市职能结构在城市地域上的配置及组合状况,即通常所说的各种功能分区或城市用地在地域上的排列和组合关系。
城市职能:城市职能——指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所承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作用。
城市体系:城市体系——指一定区域范围内,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等级、不同职能类型的一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从而构成具有一定功能和结构的城市有机整体。 (2)分析乡村聚落的类型、成因及空间结构特征。
(1)按乡村的经济活动内容分类:主要是指农业职能,根据乡村的农业经济活动内容的不同,乡村可分为农村、山村、牧村和渔村。 (2)按乡村的形态分类
①一般类型的乡村
从村落的平面形态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密集型农村村落(集村):街道式村落:这种村落即沿着一条农村大道的两边,一家一家的农户一次排列起来,形成一条长龙似的。有的比较长,有的比较短。每家农户的住房大体相似,住宅后面则是长条形的农田,归其前面农户所有。中心绿地的环形村落:围绕村中一块绿地形成环形村落。棋盘试的村落:排列比较整齐。村落呈集聚现象的原因:一是自然原因,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二是社会方面的原因,安全是最重要的。
◆分散型农村聚落(散村)成因:一是地形条件不好的地方;另一种是分布于特殊的生产地区。孤立住宅:一家一户,四周为耕地,各户间相距很远的居民点;疏村:两三户人家组成的小村落;路状疏村:沿道路分布有几乎人家的小村落。
◆半聚集型农村村落:法国式村落
②活动型村落:旱区、牧区和少数山区
③特殊类型:ⅰ美国单户型:ⅱ集体农场型:ⅲ经营性农场。 (3)简述城市的兴起对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居民点职能类型发生了重大变化,村落以农牧业为主,在商业、手工业活跃和集中的地方则形成了商业、手工业城镇。
城镇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乡村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农村村落规模的发展,并形成了专门供应花卉、蔬菜、水果、乳制品等的村落以及为城市提供麻类、生丝、棉花等工业原料的村落。 (4)简述我国设置城镇的标准。
我国的城镇和乡村之间的划分标准主要基于两个指标:一是聚居地的人口规模;二是城镇的政治经济地位、职业构成、行政地位、行政范围、非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等。
1、城市:根据我国规定,凡具备下列两条标准中的一条时,均可设市: (1)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2)聚居人口不足10万,但是省级国家机关所在地,或是重要工矿基地,或是规模较大的物质集散地,或是边疆的去的重要城镇,并且确实有必要由省、自治区领导的,可设市的建制。
2、镇:我国设镇的标准经过了几次变化,1984年11月,国家民政部对原建制镇的标准做了调整,新的建制标准为:
(1)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可设镇。(2)总人口在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所在地非农业人口和自然口粮到城镇落户、务工、经商、办服务行业的人口合计超过2000人,可设镇。(3)少数民族地区,人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人文地理学部分复习思考题答案(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