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南安柳城象山社区村史(4)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0-04-16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酿成大病,无法医治,最后英年早逝。村民死亡率很高,特别是碰到传染病,村民更是胆战心惊,死亡率高得吓人。据现在的老人们讲,四十年代曾经出现过传染病,相当可怕,有的说是鼠疫,有的说是脑膜炎病,传染速度快得惊人,许多人离开人世,均是青壮汉子。今天抬着别人出门,还不知道哪一天自己也躺着让别人抬出门,悲惨至极。

四十年代以前,由于贫穷生活条件低劣,天灾疾病,缺医少药,造成象山人口增长缓慢。能活过七十岁的人聊聊无几。真是应了唐朝大诗人,文学家杜甫的一句话:?人生七十古来稀?。相当一部分家庭三代人见不了面,四代人见面的实属罕见。

到了五十年代,象山的经济有所复苏,村民的衣食有所改善,多数象山人一日三餐稀饭可以保证,衣着谈不上华丽,但较以前有明显进步。贫困仍然笼罩在象山人头上。全村不见一辆自行车,村民离不开肩挑背扛两条腿走路的老传统。直至六十年代富裕一点买了一辆旧自行车,在村里极其显眼,不仅平日外出方便,有时三更半夜村民有人急病,急需进县城医院抢救,病人家人便来敲门求助。一辆自行车虽说是极其普通的交通工具,有时却能起到极不寻常的作用。

五十年代是农村体制变革时期,经历了土地改革分田地村民人人有田种,生活较以前有改善。人类自从产生私有制以来,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漫长的封建社会。历时几千年,以家庭为单位的自耕自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是农村经济的主体,严重地束缚农村的发展。政府认为,农村经济要发展,就必须走农业集体化道路,沿着大家共同富裕的方向发展,因此,就有了互助组互相帮工。由互助组很快发展到农村初级生产社,土地和劳动力都分红,进而发展到农村高级生产社,土地收归集体所有,取消土地分红,全部按劳动力分红。并对农村中那些没儿没女,丧失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实行五保,保证这部分人能维持基本生活。俗称?五保户?。基本上每隔半年时间农村管理体制调整一次,前进一大步。毛泽东主席实施贯彻这套农村经济政策

出发点是好的,让农民早日富起来,防止两极分化,走大家共同富裕道路。到了公元一九五八年,全国农村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大,如当时的城关公社,以县城溪美镇为中心,方圆数十里,人口二十余万。农民的一切财产都归集体所有。土地归公,农具归公,不准私人饲养家禽家畜,猪、羊、牛、鸡鸭都归公。

一九五八年全民大炼钢铁,村里的树木除果树外几乎全部伐光。青壮年下河淘铁沙、烧木炭、炼钢铁。炼铁土高炉到处可见,真是轰轰烈烈。全民大炼钢铁既无技术,又无设备,炼出来的?钢铁?其实是毫无实用价值的炉渣。确是劳民伤财。既浪费了人力,又破坏了矿产资源,毁坏了树林。农村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大炼钢铁,严重冲击农业生产。甚至成熟的庄稼烂在地里也无人管,饥饿又向村民袭来。

公元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一年,俗称三年自然灾害。全国大面积的干旱、水涝,外加人为因素,使饥饿的村民有如雪上加霜。全国陷入贫困期,生活物资相当短缺,毛泽东主席自己也过着清贫生活,三餐粗菜淡饭,三年不吃肉,以示与民共甘苦。象山每个村民都面临着艰苦渡日的考验。所有的生活物资均是凭票供应,买米要粮票,外出进饭店吃饭也要粮票,买布要布票,买烟要烟票,买油要油票,买肉要肉票……。总之,买什么东西都要票。凭票购买少量的东西,不足维持正常生活。

一九六一年,农村经济政策有所调整,由人民公社一级管理改为以队为基础(即生产队)三级管理(即公社、大队、生产队)。并重新分配给村民少量土地,俗称自留地。让村民在自留地里种菜,种少量粮食作物,供村民补充集体经济的不足。

由于调整了农村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村民生产积极性。社会物质财富有所增加,村民的生活有所改善。但物资供应仍然是求大于供。政府仍然坚持凭票计划供应。生产关系没有根本改变,仍然是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个时候农业科技仍然落后,对发展农业生产没有明显作用。农民仍然存在着消极怠工出

工不出力现象。农具商店里,锄头越来越轻,粪箕、尿桶越做越小,小得容量相当于原来的一半。问其原因?店主明确回答:大的没人买。

公元一九六六年,史无前例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主要是冲击城市和政府机关,狠斗?走资派?,冲击工业生产。?文革?对农村的影响不大,只是大搞?破四旧?,大量的文物(祖祠、宫庙、族谱等)遭受破坏毁失,农业生产仍然稳定。由于生产关系没有大的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进步仍然是不能任人满意。

毛泽东时代,村民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尽管生活水平很低,但维持基本生活的衣食有保证,社会治安非常好,村民非常信仰政府,基层生产大队基本可以村民自治。

公元一九七六年公历九月九日,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去世,被称为?四人帮?的王、张、江、姚被抓。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一次大转折。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管理体制进行翻天复地的大变革。由坚持数十年的计划经济很快过渡到市场经济。提出改革、开放、搞活的施政方针。对外开放,对内改革、搞活。多渠道发展国民经济。在农村,根据当时农村形势和农民要求,以土地承包到户的形式把原来属于集体的土地分给农民。同时,提出三十年不变。农村生产管理体制的根本变化,调动了村民生产积极性,农村出现蓬勃生机。村民在属于自已的土地上大显身手,精耕细作,较农业合作化时期产量大幅度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经济继续飞跃发展。发达的农业科技给村民送来优质高产种子。农用化肥品种增多,肥效提高,同时能针对不同农作物、不同生长期施用不同品种的化肥。优良的种子、高效的化肥对高速发展的农业生产如虎添翼。到八十年代的中期,水稻的亩产量已经由原来的四百斤猛增到八百至一千斤。象山人彻底告别一日三餐稀饭照人影的时代。粮食自给有余,村里没有缺粮户。吃干饭已经成了农家的家常便饭。家庭日常费用开支不用卖粮食,另有其它经济来源。村里不见人穿补丁衣服。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里有商店,一般生活用品都可在村里购买。人口增长的速度,取决于社会环境、生活条件、医疗条件、社会物质基础等因素决定。五十年代,经济有所复苏,社会比较安定,尽管象山人仍然处于贫困,但人口处于上升状态。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二十多年的时间,由于农村经济的不断好转,生活安定,社会物质财富不断丰富起来,医疗条件的改善。

八、老生产工艺

1、制糖

村民每年在地里除栽种水稻外,兼种豆类、甘薯、油麻、大小麦、瓜、菜等。并大量种植大蔗,供制糖用。六十年代以前,村民制糖十分麻烦,劳动强度大,并非一家一户能单独完成。首先,由村里十至二十个青壮汉子把地里的大蔗砍倒,捆扎好挑到糖铺,妇女用月牙形的夹刀剥去蔗叶,劈去蔗尾,重新捆好堆放一起。进入第二道工序就更麻烦了,即榨汁。榨汁的具器比较复杂,两个微带锥形的园锥体(俗称车公和车婆,优质花岗岩制成),车公、车婆上部直径约八十公分,下部直径约七十五公分,高八十公分。车公车婆上下均装有轴,轴直径约三十五公分。车公上轴长约六十公分,车婆上轴短。车公、车婆上部圆周打有等距均匀的十六个长方孔,孔深约五公分,每个孔楔入一块若大于长方孔硬柴制成的方形木块称叶仔,露出表面六公分。车公、车婆立在平板石上,称底槽,底槽周围有槽沟(接蔗汁用)。底两旁各立石柱一根,顶部套约二十公分厚木板一块(称车帮),两头各开方孔一个套在石柱上,中间两,圆孔套住车公、车婆轴心作定位用。车公上轴开两个相差九十度的长方透孔。上孔穿弧形圆木一根,长5米、直径三十公分。圆木另一端伸至离地面一尺(圆木俗称车舵)。车公上轴另一长方孔楔入一节方木,并用粗麻绳与车舵多用股麻索连接,用木杠搅紧以固定车舵。整个这套器具称蔗车。蔗车装配调整完便可以榨蔗。榨蔗由三人操作(放蔗、拾粕、赶牛)。同时用两只牛拉动蔗车,套在牛肩上的巴担通过

绳索和车舵连接,年青强壮脚步快的牛走在外,老弱脚步慢的牛走内圈。赶牛人鞭子一抽牛拉动车公转,通过车叶将动力传至车婆跟着相向转动。放蔗人将大蔗插入车公车婆之间,大蔗随着车公车婆转动直往前走而被挤出蔗汁。第一遍蔗榨完,要反复榨第二遍、第三遍,以便将蔗汁榨干,榨第二遍叫做二过粕,不像第一遍那么简单,要在车公车婆接触处挂一个附件。此附件前为十公分方孔通过斜面过渡到另一端只有四公分大小的方孔,蔗粕从大孔进小孔出,通过牛拉车公硬将蔗粕拉出小孔,挤压出蔗汁。然后进行三过粕。这个循圈共榨十捆蔗,重六百至八百斤。称一壶。一壶榨完之后换牛进行第二个循圈。

煮糖,俗称熟糖。煮糖在屋内进行(糖铺),安装五个大铁锅。将蔗汁倒入锅,锅底烧之大火炼蔗汁缩水,加入少量壳灰去杂质,制成浓度较大的半成品,舀出放在大桶中。次日凌晨将半成品倒入锅中继续煮,称熟糖,一锅盘过一锅,最后一锅最成熟,已炼成糖糕,此时最容易澎涨溢出,油呆一撒糖糕迅速收缩,熟糖师傅舀出少量糖糕,手一抹浸入水中凭手感知糖已煮好,舀出倒入漏内(土瓷烧制下有活塞孔的圆锥体)。事过二天主人便将糖抬回家,拔出活塞架于陶瓷罐上排下糖水剩干糖。糖成深黄沙色,质差价廉。主人为提高糖质卖好价钱,便将漏里糖挖松捣碎抹平,上面盖上一层田土合成的泥浆,十天后取去上面土皮,将糖倒出晒干,便成白糖挑到市场卖。

老祖宗发明并延用到五十年代这套如此麻烦低效的传统制糖方法实不可取。六十年代,政府兴建糖厂,采取机械制糖,大大提高工效,减轻劳动强度。村民只要将大蔗剥叶劈尾捆绑装车运至糖厂,以重计价。

2、收割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稻子成熟季节,村民扛着谷桶、拿着梯子,谷桶帐(细麻布制成的穿于竹竿围在谷桶边防谷粒掉地),把梯子斜放在谷桶内,村民举起割下的稻子一把一把地打在梯子上,一把往往要打八至十下,方能将谷粒打净。累得手痛腰酸。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南安柳城象山社区村史(4)在线全文阅读。

南安柳城象山社区村史(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97600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