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亲朋好友来家作客,饮酒抒情,亲密无间。
过了正月十五就算过完年。过去的村民开始男耕女织,春耕大忙即将到来。现在的居民一般是男子开始外出做工、做生意挣钱,妇女在家种田、操持家务。
2、婚嫁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象山人的婚姻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也不断发生变化。过去同姓不准结婚,现在只要五代分尽就可以结婚。过去由父母包办发展到现在的自由恋爱和他人介绍相结合。父母不同意就私奔,生米煮成熟饭,婚姻成也!现在政府规定,女满二十岁,男满二十三岁,履行一定的法律手续领取结婚证就可以结婚。
娶 亲
男女青年经过一段时间的恋爱之后,双方均对对方感到满意,愿意结为伴侣,男子则通过父母或家人向女方家庭提亲,女方父母家人则来男方家探家风,也通过其它渠道对男方及其家庭情况进行了解,若感觉满意则可订婚。订婚时男方家要向女方家送去糖果、糕点,并交聘金。男方父母给未来儿媳妇戴上金戒指、项链等。定婚后双方父母商定结婚日期,一旦结婚日期确定,男方家则抓紧时间作结婚准备,领取结婚证、装修房子、买家具家电、买床上用品,给女方买衣服。临近结婚之前给女方家送去盘担,一般标准是送六担,即糖果、花包、猪肉、面线、水果等各一百斤。一般农户娶媳妇花费都在四万元以上。
嫁 女
女儿出嫁则比较简单,一般是媒人介绍或自由恋爱。若有意成亲,父母和亲属要到男方家探家风。考察男方家庭情况。并对男方进行调查考察。若对男方及其家庭满意则可订婚。
女儿出嫁花费较少,一般是用男方家送来聘金买东西陪嫁。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也有买冰箱、彩电、洗衣机、摩托车等家具
家电陪嫁。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结婚新娘要坐花轿。花轿是租来的,新郎请人抬着花轿,抬盘担,请民乐队,一干人马浩浩荡荡,吹拉弹唱到新娘家接新娘。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坐花轿的习俗已不多见。常见的是新郎在若干人的陪同下到女方家接新娘。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走路迎亲的也不多见,大部份娶亲的是租用小轿车并加装饰成彩车前去迎亲。
经济条件称好的农户,结婚要摆酒席(俗称请桌),亲朋好友前来祝贺,乡人纷纷而至,道喜贺礼,举杯祝福,热闹非凡。
结婚第一年正月十五日,娘家要给婆家送灯,意在新的一年添丁进财。
3、丧事
历代村民,亡者均葬于山上。直至二00一年,村民响应政府号召,改土葬为火葬。
老人病重估计无法医好,家人便给老人穿上寿衣(里外全新),鞋、袜。并将其搬进大厅,日夜守护,村民纷纷前来探望,陪伴家人,屋里房外全是人,坐到深夜。老人下世,家人哭声阵阵哀乐声声,催人泪下,景象十分悲哀。一般家人要守三日,三日后安葬(俗称出山)。家人代表和村民组织治丧领导小组,安排丧事。全村人都主动帮忙,有的到亲戚朋友家报丧,有的开风水,有的买棺木,有的请道士。请来糊纸师付制作棺罩、龙厝、主亭、纸轿、花圈。龙厝即是为亡者制作的一栋十分漂亮的住宅,雕梁画柱、盘龙安金、金山、银山、飞檐造脊。房子里电灯、电话、电视、冰箱、自来水等现代生活设施一应齐全。并有一班现代生活中所需的纸制佣人。亡者家人以此寄托哀思,愿亲人在阴间永久富贵,生活美好幸福。
请来唱戏的舞蹈队,演出治丧相关节目。女演员白衣素裹,在亡者跟前哭唱二十四拜,表达家人对亡者滴滴伤心泪,依依惜别情,寄托哀思。望亡者在阴间保佑家人平安,家庭兴旺发达。
老人下世,一般在第三天安葬,俗称出山。从棺罩龙头绑出两条数十米长的白布,俗称龙须。亡者家人子孙、亲属、亲朋好友、血缘关系较近辈份较低的乡邻都穿白戴孝,手握龙须,跟在军乐队、民乐队,舞蹈队后面缓缓行走。两行送葬队伍排成百米长阵。亡者家人哭声阵阵泪行行,军乐队奏哀乐,民乐队吹、拉、弹、唱。舞蹈队翩翩起舞。阵阵鞭炮声震耳欲聋。景象十分悲切壮观,催人泪下。送葬队伍把亡者送上山安葬在事先挖好的墓堀里。
老人下世,村民除帮忙协助料理丧事之外,并能自觉解囊捐资。俗称送金银钱。意在让亡者家人多买些金银烧给亡者,以此对亡者寄托哀思。在经济上也能减轻亡者家人办丧事的费用开支负担。表现村民团结如一家,亲密无间,遇事众人帮。
老人下世八年之后,家人选定吉日吉时将坟墓挖开。俗称拾风水或拾骨。把骨头拾出来按人的骨骼程序安排在陶瓷缸里(俗称洪金),并在洪金盖里写上死亡时间和死者姓名。然后重新安葬,重修坟墓。亡者家人日子过得平安,家庭经济发达、人丁兴旺,认为是风水好,则将亡者安葬在原处;亡者的家人日子过得不顺,家庭衰落,家人则认为风水不好,另选地方安葬修坟。建墓修坟档次差异很大。亡者子孙经济条件较差,则修简易坟。用土堆成坟堆安放草皮立一块墓碑,刻上亡者名字即成。若亡者子孙经济比较发达,同时对亡者感情深厚,修坟建墓则十分正规。墓堆用水泥沙浆制成龟壳,龟壳 周围有墓沟,墓沟周围有墓围,墓围外面有排水沟。墓堆前面立墓碑、墓桌、墓裙。均用花岗岩石板打磨而成,十分精致。墓碑上刻有丁号、亡者姓名。墓裙上刻有福、禄、寿。并刻上建墓时间、建墓人姓名。墓碑、墓桌前分墓庭(一)、墓庭(二),高低相差十公分左右,墓庭(二)前有甘水池。墓围自墓后一直延伸到墓庭。墓围立有文珠文笔、升斗各一对。上边刻有添丁、进财、百子、千孙。家里有人做官还立石狮一对。坟
墓一般修在绿树成荫之处,墓前视野开阔。每年清明节子孙要到坟上扫墓,用红漆重新描字,清除杂草,将墓的周围打扫干净,献上纸钱,点香放炮,烧金烧银,祭奠先人。
现在政府号召下,实行火葬,先人的骨灰安放在骨灰堂,即节约土地由文明卫生,得到居民拥护。
七、回望
五十多年前象山,那时候贫穷落后。这不是贬低前辈象山人的业绩。前辈象山人辛勤劳作、努力耕耘,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脸朝田地背朝天,春夏秋冬忙不停。如果没有社会的进步文明,发达的农业科技,就没有今日的象山。
往事不堪回首,不追忆过去又怎知今日象山的发展呢?年青的象山人:你可知道象山的过去吗?下面从几个方面阐述几十年来象山的历史变迁。几十年来艰苦创业的老一辈象山人也许会感到欣慰。年青的象山人仿佛看到未来象山大地的雄伟壮观,眼前构筑出一幅振兴象山的宏伟蓝图。
象山,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历代象山人,民风纯朴,勤奋耕耘,具有中华民族勤劳俭朴的美德。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的象山人纯粹务农,别无他业。唯一能挣钱的就是有些村民偶尔给人抬轿子或用肩膀帮人挑担子挣几个钱。一年到头单靠土地,农作物产量极抵,本来收成仅够自己食用,所剩无几,但因没有其它经济来源,家庭费用开支无来路,只好低价卖粮换钱花。到了青黄不接的季节,又得高价买入粮食吃。
由于贫穷,买不起肥皂、洗衣粉,有的妇女用男性的尿洗头发。穿脏了的衣服用男性的尿浸泡后清洗。利用尿里面的碱性物质去污。这样可以节约洗涤剂。当时的农业科技相当落后,多数人生活在贫困线上,勉强渡日。衣食相当简单,三餐稀饭,贫困家庭甚至稀饭稀得可照人影,确实可怜。自腌自制咸菜伴三餐。偶尔吃顿干饭算是改善生活,十分难得。没田没地或田少地少的村民
更是难过。租种他人田地除交地租和田税之外所剩无几,三餐稀饭难以维持,度日如年,有的自己无土地的村民只好外出扛长工。因时代限制,耕作落后,劳动效益低,顾主给的劳动报酬低微,日子难过。扛十年八年长工,只是换碗饭吃而已,身无几文。小孩子脸黄肌瘦,营养不良。
象山人的穿著更是简单,一年辛苦劳动所得只能维持简单的饮食。除此之外所剩无几。没钱买布做衣服,偶尔做件新衣服,一穿就是十年八年,穿破就补,补了以后又穿,真是补丁迭补丁,衣服加厚了,成了五颜六色。全家人同住一间屋,同睡一张床,合盖一条破被子。冬天的寒夜,有时北风呼啸,房子年久失修,四面透风,睡在床两边的家人寒冷难忍,这边把被子拉过来,那边又把被子扯过去。就这样拉来扯去,一家人一夜不能安眠。常有人家一人两件衣服换着穿,替着洗。闽南地区,地近地球北回归线,冬天不甚寒冷。但有时气温降至0℃左右。有的村民缺衣防寒,清早只能躲在被窝里,待到日出温升方敢出门劳作。冬季里的寒夜或阴天下雨,天寒地冷,衣裳单薄,很多村民特别是老人用?火窗?取暖,夜里把?火窗?放在被窝里,依靠?火窗?散发出来的热量来提升床铺温度,抵御寒冷。白天用手拿着烘,或放于肚子下边用上衣盖着取暖。(火窗,即是用竹蔑编成外壳,并有提把,里面装有粗磁碗,耐温耐烤不破裂,碗中装炭火,炭火上用草木灰盖住,火窗就能在数小时之内不断散发出热量。)小孩子的衣服利用率更高,老大穿了老二接着穿,老二穿破了补了再给老三穿。成年男子都有一件布袋衫(即将麻袋拆开裁片制作成衫),村民认为布袋衫便宜、耐穿、耐磨又耐寒。有的村民挑担时肩上披着披肩(披肩即是围在肩膀上的布围子,用多层布或细帆布多道线扎制而成,十分耐磨),可以保护衣服肩膀部位不被扁担磨破,延长衣服穿着年限。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医疗条件也相当低劣。村民因为贫穷,家里有人生病,无钱求医,硬拖硬抗,求神拜佛,自己采集草药治之。误了治疗时间。本来是小病完全可以治好,因无及时医治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南安柳城象山社区村史(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