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挑战杯 哲学社科类 全国特等奖作品汇编(7)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6-1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本研究具有以下理论贡献:首先,研究证明组织新成员社会适应模型在大学校园情境中同样具有预测力,扩大了该模型的适用范围;其次,和以往多将新生作为被动个体的研究方法不同,本研究将新生作为积极的个体,着重考察新生个人通过自身努力来增进适应,从而增强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的机制;再者,以往的研究更多关注整体环境或者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而本研究则提供了从组织层面出发来研究新生适应的全新视角。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富有以下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首先,研究充分揭示了在我国高校情境下,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和在校表现与其入学适应性过程之间的作用关系及其内在机制,为系统化、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奠定了基础。再者,研究还从新生入学适应模型和高校与学生互动的原理出发,结合我国大学校园实际和国内外高等教育经验,提出了帮助大学新生提高入学适应,助力新生起飞的系统建议。 作品摘要:

如何让大学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使其在新环境中形成健康的心理,获得满意的表现,已成为大学教育管理和整个社会需要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以探索性研究为先导,以验证性研究为支撑,采用跟踪调查的方法,考察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的因素。研究表明,组织成员社会化适应模型可被用于检测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状况。具体而言,新生的入学适应水平(自我效能、社会接受、角色清晰)对其一般生活满意度、抑郁、学术表现和社会活动表现有重要影响;新生的个人主动性(信息寻求、反馈寻求、关系建立、积极框架)能够有效预测其入学适应水平。以此为基础,研究者从高校与学生互动的原理出发,结合大学校园实际和高等教育经验,提出了帮助大学新生提高入学适应水平,助力新生起飞的对策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作品获第六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教育类特等奖 作品获北京大学第十八届“挑战杯”系列赛事跨学科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探索性研究部分即将发表:李宜轩, 陈琨, 姚翔 & 王奕.(2011). 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状况研究——组织新成员社会适应理论的校园探索.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审稿已通过. 参考文献:

核心参考文献:: [1] Ashford, S. J. & Black J. S. (1996). Proactivity during organizational entry: the role of desire for control.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 199-214. [2] Bauer, T. N., Bodner, T., Erdogan, B., Truxillo, D. M. & Trucker, J. S. (2007). Newcomer adjustment during

31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antecedents,

outcomes, and method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3, 707-721. [3] Feldman, D. C. (1981). The mutiple soci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

member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6, 309-318. [4] Fisher, C. D. (1986).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an integrative review.

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4, 101-145. [5] Saks, A. M. & Ashforth, B. E. (1997).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making sense of the past and present as a prologue for the future.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1, 234-279.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个别交谈,书报刊物。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大学新生入学适应已逐渐成为研究与管理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如何帮助新一代大学新生克服“新生综合征”,使他们的大学生活能够顺利起飞,毕业后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不仅是各所高校的工作重点,更是高等教育业乃至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期冀所在。 以往对该领域的研究明显地囿于三大问题:其一,将新生适应笼统地看作一个变量或单独抽出一个维度加以考量,缺乏对影响新生心理健康和在校表现的内在机制的细致探究,难以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管理提供理论支撑。例如,有研究表明,大学新生的学业自我效能与他们的健康水平和学业成就正相关(Chemers & Garcia, 2001);角色适应性好的大学新生心理更健康(司秀玲, 2008)。以上研究仅关注新生适应的某个特殊维度,缺乏对新生适应多个维度的综合考量。其二,将新生入学教育看作是一个高校单向地作用于新生、使后者社会化的过程,忽视了新生个人的主动性、新生与高校之间的互动,导致新生入学教育普遍反馈效果不佳。例如,有研究仅从高校维度出发,来探索最佳的新生入学教育模式(贾咏梅, 2006)。其三,仅注重考察年龄阶段不同导致的变化对个人发展的影响,而较少研究大学这样一个特殊的组织机构对大学新生发展产生的影响(Aldwin, Yancura & Boeninger, 2010),从而难以说明大学在新生适应过程中应该扮演的角色。 相对而言,工业组织关于新成员适应的研究更加具有指导和借鉴价值。在工业组织心理学中,已经开发出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衡量适应水平的指标,并以此为基础建构出了组织新成员社会适应模型(Bauer, Bodner, Erdogan, Truxillo & Trucker, 2007)。并且,该领域的研究还十分注重组织这一特殊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以及个体在适应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有鉴于此,本研究首次将组织成员社会化适应模型引入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研究,着力探究新生适应的内在机制,关注新生个人主动性对适应水平的影响,以期实现新生入学适应教育的有的放矢。

32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的深层探析

--基于湖北省26所高校的调查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小类:教育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本作品循着理论演绎—现象描述—问题分析—方案形成的基本思路,对网络政治信息、大学生的特点及政治心理内涵进行了科学把握,并选取湖北省有代表性的26所高校为样本,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较为全面地了解了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现状,深入分析其基本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从大学生群体自身、校园、网络载体及社会整体环境等角度优化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对策措施。

详细介绍:

作为政治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政治心理关乎政治稳定、政治合法性问题。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群体基于自身的特殊性,其政治心理更易受到网络中各种政治信息的影响,这就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践中正面临着“价值空转”的难题。但目前,从网络视角分析大学生政治心理的研究还鲜有论及。本作品循着理论演绎——现象描述——问题分析——方案形成的基本思路,对网络政治信息、大学生的特点及政治心理内涵进行了科学把握,并选取湖北省有代表性的26所高校为样本,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较为全面地了解了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现状,深入分析其基本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从大学生群体自身、校园、网络载体及社会整体环境等角度优化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对策措施。本作品视角新颖、方法科学、样本齐全、内容翔实、对策得当,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新颖性、前瞻性、现实性和应用价值。

作品图片

?

33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本调研比较全面地了解了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心理状况及其基本原因,求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空转”的实践难题,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资料和建议。 思路:本调研报告循着理论演绎—现象描述—问题分析—方案形成的思路展开。选取湖北省26所高校为样本,在对样本进行较为全面地把握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对策措施。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视角新颖、方法科学、样本齐全、内容翔实、对策得当,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新颖性、前瞻性和现实性。以往对政治心理的研究,或是从纯理论层面来探讨;或是结合大学生的政治观来探讨,将政治心理与大学生结合起来分析的少之又少,本调查以社会调查的方式具体从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情和政治意志层次来分析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政治心理具有创新性,同时从大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来探求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的现状,更具真实性与说服力。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从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三个层面揭示出当前大学生政治心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大学生政治心理与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空转”的相关性建议。其次,本作品对把握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动态变化状况,提供了重要数据参考,同时积极响应中央16号文件及2010年7月份的全国教育工作大会的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革新作了具体的探索和尝试。 作品摘要:

网络中的政治信息复杂难辨、良莠不齐,且极易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处于不稳定阶段的大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和思想冲击。而大学生群体本身具有的叛逆性等特点,使其极易不自觉地受到来自网络中的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这对大学生自身的政治心理的塑造和形成以及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仰都会起到极大的消极作用。为探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作用于大学生政治心理的途径,本团队从知、情、意三个方面对网络时代下湖北省26所高校大学生的政治心理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作了定

34

性与定量分析。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政治心理总体上比较理性,具备相对全面准确的政治认知、积极向上的政治情感和坚定合理的政治意志。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政治的关注度不够,同时,政治认知中事实认知呈现片面性,价值认知呈现不稳定性;部分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和领导人的批评与认同并存、热爱中夹杂着淡漠;大学生总体政治意志相对很强,但具有偏向性且从众程度比较严重。在数据调查及访谈显示的现状基础上作了深入的原因分析,从大学生群体自身、校园环境、网络载体环境及社会整体环境等角度,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空转”、优化大学生政治心理的相关措施。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本调研团队获2010年湖北省大中专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2、获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等奖 3、获2011年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湖北大学校内竞赛一等奖 4、本报告主体内容发表在湖北大学《政教人》思想交流性报刊上。 参考文献:

1、王玄武:《政治观教育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6 2、中发[2004]1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3、 刘波亚:网络文化下对大学生政治观的影响,《贵族民族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 4、 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5、 凡奇,李静,王力尘:《网络政治动员方式与途径的控索和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9 6、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7、 徐云峰:《网络伦理》,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8、 朱永新,袁振国:《政治心理学》,知识出版社 1990.10 9、 刘松阳,刘锋:《政治心理学》,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1 10、陈阳:《全球传播》,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11、 (美)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布兰特?斯考克罗夫特:《大博弈:全球政治觉醒对美国的挑战:conversations on the future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新华出版社 2009 12、 徐大建:《人生美德:当代大学生荣辱观之理论思考陶国富》,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6 13、郝英杰 马海红 赵治: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实务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12月下 1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15、《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全文)

http://www.scio.gov.cn visit on 2010-06-09 16、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12148574.html visit on 2010-07-16 17、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访谈+文献调查+观察法

3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挑战杯 哲学社科类 全国特等奖作品汇编(7)在线全文阅读。

挑战杯 哲学社科类 全国特等奖作品汇编(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66281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