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金融危机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创业型就业是解决此问题的佳径,但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下。本调查旨在分析影响大学生创业成效的因素,揭示高校创业教育问题以促进大学生创业,缓解就业压力,为高校与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本报告从大学生选择创业影响因素入手,分析个人、高校、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成效的影响,又据此揭示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问题,并进行中美创业教育对比分析,经研究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项目运用抽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进行调查和分析,采集了大量一手数据资料及案例。选取大学生创业成效与创业教育分析相结合、大学毕业生实际创业与在校大学生创业学习分析相结合两种视角进行研究。得出以下有新意的结论,并得到查新结果的支持:创业成功者示范效应是促使大学生创业的首要因素;实际能力是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较大而高校供给不足;市场环境和人才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最有利。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2008年金融危机使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大学生就业应另辟蹊径,创业型就业是种很好的选择,但由于主客观种种原因,创业大学生人数不多,成效也不尽人意,近年来中央日益重视创业问题,对创业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报告通过研究创业成效与创业教育,以期促进更多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缓解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分析创业成效影响因素,提高创业成功率;并帮助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 作品摘要:
受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创业型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佳径。然而,近些年来大学生创业成效不尽人意,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迫在眉睫。 作品的主要内容有:通过分析影响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因素,揭示大学生创业成功者示范效应是促使大学生创业的首要因素;基于个人素质对大学生创业成效的分析,发现实际能力是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分析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发现创业教育供需失衡,学生需求较大而高校供给不足;从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成效的影响来看,区域发展潜力是大学生创业者最关注的区位因素;中美创业教育比较分析发现,中美创业教育的授课方式区别明显,中美创业教育在实践活动的开展上差异较大,中美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系统化程度不同。 提出如下主要建议: 1. 鉴于创业成功者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影响,建议通过“找
11
典型”和“造典型”两种途径来发挥大学生创业典范的示范效应。 2. 在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中将实际能力的培养列为重点,创业知识教育与创业实践训练并重。 3. 大力倡导和促进创业型就业,鼓励更多大学毕业生走上创业道路,减少社会就业压力。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获本省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拟发表论文:《大学生创业成效影响因素分析》,正在投稿审阅中; 拟发表论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正在投稿审阅中。 参考文献:
1.吴启运,张红,2008,《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实证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11期 2.孔伟,曹秀丽, 牟岚,2008,《影响大学生创业行为因素分析》,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期 3.余瑞玲,2007,《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证研究》,硕士论文 4.田洪伟,2007,《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因素》,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期 5.张志华,2007,《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分析》,成功(教育) 7期 6.汪翕萍,2004,《大学生创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7.邓彦斌,2004,《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实务全书》,中国教育出版社 8.张帆, 张帏,2003,《美国大学创业教育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中国人才8期 9.《大学生创业五条备战原则》,中国减速机网 ,2004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研究大学生创业与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尤其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创业道路。但是,大学生创业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题,找出和解析影响创业成效的因素,加快发展和完善创业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成为亟待调查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国外创业与创业教育研究为世界瞩目,成果丰硕(1)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创业型就业” 德鲁克认为,创业型就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美国就业政策成功的核心。通过1965年-1984年间美国的就业结构的分析,他认为“几乎所有的就业机会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并且几乎全都是由创业型和革新型企业创造的”。10年以来,美国经济的推动力一直在向创业型和革新型企业转移。许多年轻人都愿意创业,希望事业上成功。(2)世界大学教育正面临着由“就业型教育”向“创业型教育”转变 1998年,世界教育大会提
12
出,大学教育应由“就业型教育”向“创业型教育”转变。研究显示,近几年来,这种趋势日益明显,伴随着美国新经济的热潮,美国、欧洲许多国家的大学将创业教育导入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活动,而且将大学生的创业与就业结合起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国内创业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研究情况(1)国内创业和创业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实际调查和实证分析欠缺 大学生的创业是综合能力运用的过程,当前对大学生创业的理论研究发现:大学生创业的优势是思想解放、文化程度较高,掌握比较先进的技术等;劣势是资金缺乏、管理经验不足等。创业教育是对大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创业教育如何影响大学生创业成效,对此类创业和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实际调查和实证分析欠缺。(2)我国大学借鉴美国经验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 从中国教育部创业教育试点项目、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以及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来看,中国高校创业教育整体规划上是与美国相似的,导致不同创业教育现状的原因就是各种项目和计划的实施情况和接纳程度上的差别。中国的创业教育才起步,大型创业教育项目都还处于试点阶段,亟待进一步普及和深入。最终,大学的创业教育和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将会深刻地影响大学教育体系和培养目标。
13
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幸福感的调研报告
——基于武汉市1184户低收入者入户分析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小类:社会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近年来随着民生工程的推进,各级政府纷纷将提高居民幸福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另一方面低收入人群绝对数量大,其幸福与否直接影响幸福社会的建设。为此,本作品基于武汉市1184户低收入者入户调查所得数据,从居住、交通通勤、就业、公共服务设施享有等方面,通过构建测定幸福感的指标体系,分析当前低收入人群的幸福感现状。同时,利用不同的专业知识,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和建议。
详细介绍:
近几年的两会上幸福感成为热门词汇,各级政府提出幸福的口号。政府对幸福感的重视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关注民生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 同时随着我国全面进入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也逐渐突显出来,其中低收入人群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因此,关注低收入人群的幸福感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意义。本作品基于有关武汉市低收入人群的1184份有效问卷,运用社会学、统计学、公共管理学、城市规划等多学科的知识,分析了低收入人群在居住、交通通勤、就业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满意度,构建了幸福感的评价体系,得出以下结论:低收入人群幸福感不高,对当前生活状况的满意度低,其中住房价格高,居住环境差,就业不充分薪酬低,医疗体系不完善,中学教育滞后是制约低收入人群幸福感提高的主要因素。针对当前低收入人群的幸福感,调研组提出以下建议:创新政府保障性用房供应方式,加快旧城居住环境综合改善;优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加快轨道佳通和无缝换乘系统建设;合理布局城市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城市精神文明度。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随着民生工程的推进,幸福感在10、11年连续两年成为两会热点词汇。各级政府纷纷将提高居民幸福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而低收入
14
人群幸福感将直接影响全社会的幸福程度。本作品主要以问卷的形式,通过对武汉市低收入人群聚居街道进行了问卷调查,建立科学的幸福感指标体系,使幸福感的衡量与比较成为可能。同时也希望能通过本次的调研,引起更多有识之士对低收入人群幸福感的关注,更好的解决低收入人群问题。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运用科学的抽样调查方法获取1184份低收入人群的有效问卷,调查结果切实反映其生活状况。同时,为定量分析低收入人群幸福感,调研组构建了幸福感指标体系对低收入人群在居住、就业、交通通勤与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的幸福感进行测定,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幸福感。另外,调研组针对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弥补了当前对低收入人群研究方面不全的不足,以独特的研究视角弥补定量研究体系的缺乏。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作品运用科学的调查与研究方法,以定量分析为主,充分了解当前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幸福感现状以及幸福感改善意愿,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的相关机构制定政策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提高全民的幸福感。同时,本次调查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并构建了幸福感指标体系为有关低收入人群的幸福感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品摘要:
本作品基于武汉市1184户低收入人群入户调查所得数据,考察了武汉市低收入人群生活幸福感现状。主报告共分5部分:第一部分进行研究的基本界定,介绍了该课题的缘起、调研对象、调研目的与意义以及调研方法。第二部分从居住、交通通勤、就业、享有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对低收入人群幸福感现状进行分析,得出有关城市低收入人群幸福感基本现状及改善意愿。第三部分,通过将主观感受和客观指标的合理量化,科学的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幸福感指标评价体系,计算出武汉市低收入人群幸福指数,得出当前限制武汉市低收入人群的幸福感提高的主要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通过与其他城市相关数据的对比,提出提高武汉市低收入人群幸福感的可行建议。第四部分对上文分析结果进行了汇总,总结了近年各级政府解决低收入问题的措施及成效,分析了武汉市低收入人群整体幸福感不高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提高武汉市低收入人群整体生活幸福感的建议。结束语回顾了整个调研过程,提出了一些期望并对下一步研究作出规划。此外,作品分报告中详细全面的介绍了有关幸福感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幸福感指标体系建立过程以及居住、交通、就业、公共服务四方面与幸福感关系,作为对主报告的补充。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挑战杯 哲学社科类 全国特等奖作品汇编(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