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1年6月获湖北省第八届“挑战杯?青春在沃”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 王芳、陈福国.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 14(6): 575-576. [2] 邢占军.主观幸福感研究:对幸福的实证探索[J].理论学刊, 2002, (5): 57-60. [3] 黄亚平. 城市规划与城市社会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 周运清.中国城镇居民住房居住质量.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 信卫平.公平与不平:当代中国的劳动收入问题研究.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6] 李彦昌.城市贫困与社会救助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 ED Diener subjective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Proposal for National Index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vol 55,NO1:34-43. [8] Costa P T,McCrac R R.Influence of Extraversion on Subjiective Well-being: Happy and Unhappy Peopl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0.38(4):668-678.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会议、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国外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概况 当前国外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处于实证性研究阶段,其研究重点是测量幸福感,探讨提高人们幸福感的方法。 当前测量幸福感的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 1、直接询问结合测评量表法 Gurin、Veroff(1991)的直接询问被试是否感到快乐;Cantrir(1993)采取“自我安置等级法”:让被试自己确立最好和最坏的生活标准,然后评定自己目前生活状况所处的位置; 2、情感实验推测法 心理学家对幸福问题的关注主要是与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疗有关。基于心理健康意义的主观幸福感研究认为幸福的人首先应拥有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则主要表现在人们的情感方面。因此精神疾病诊量表被应用于主观幸福感的测量中。 二、国内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概况 我国的主观幸福感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并且沿用了国外相关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国内心理健康层面主观幸福感研究主要针对的是一些特殊群体,如老人、大学生和少儿群体。与健康有关的生活质量方面的研究则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者们主要利用已有的生活质量量表编制了适合中国的生活质量量表。 陆洛(1998)编制了《中国人幸福感量表》(CHD),其包括自尊的满足、家庭与朋友等人际关系的和谐、对金钱的追求、工作上的成就、对生活的乐天知命、活得比旁人好、自我的控制和理想的实现、短暂的快乐、对健康的需求9
16
个方面内容。 三、现有相关研究的趋势与不足 纵观国内外有关主观幸福感,特别是针对特殊人群幸福感的相关研究显示出:从描述到解释;从外在因素到内在因素到二者结合;测量方法多样化;研究本土化以及研究跨文化等五个趋势。 同时,相关研究特别是我国国内研究在下列方面仍存在着不足: 1、 我国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量是应用国外的理论和研究工具,并没有完整地揭示我国主观幸福感的文化普遍性和特殊性。 2、相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多数并没有特定化的研究对象,使得得出的相关结论相当空泛并不能具体为提高某一类人群的幸福感提供详尽有效的方法。 3、 今后主观幸福感研究的中国化值得重视,结合我国情况建构符合我国实际的主观幸福感理论,编制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工具,在研究中体现我国文化的特殊性。
17
“落霞”与“孤鹜”齐飞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小类:社会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传世绝句,句中孤弱的老鹜与壮阔的落霞齐飞在长江之上,遨游于天际之中,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完美的暮江秋色图。行文中“落霞”或比城区之建设,“孤鹜”或比“城中村”之发展,“齐飞”即是“城乡一体化”。借此绝句,展现城区与“城中村”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的美好愿景。
详细介绍: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中村问题日益加剧,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虽然目前对城中村问题的研究日趋成熟,但多是立足于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学科,鲜有从城乡规划方向的探讨。 本作品结合实地调研得到的一手资料,运用PEST分析法,从城乡规划的角度,以宜昌市三个典型城中村为研究对象,探析城乡规划与城中村改造相关问题之间各因素的相互制约与协调作用,将城中村建设管理体制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进而提出了解决宜昌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作品运用了先进的研究方法,发展了新的研究方向,取得了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内容包括宜昌市城中村问题调查报告、学术论文、调查问卷、访谈问卷以及相应的规划改造设计方案,成果由地域性到普遍性明显,可运用性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品图片
?
18
?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深入剖析宜昌市“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方案,为宜昌市“城中村”改造提出参考意见。基本思路:本调查报告以宜昌市三个典型的城中村为例,采用调研、访谈、走访、问卷、文献等方法找出宜昌市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试图从城乡规划的角度,分析这些问题形成的机理,从而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以此促进宜昌市城乡一体化,创建和谐美好的宜昌城市家园。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 1 研读论文70余篇,充实理论基础; 2 实地调研,了解实际情况; 3 科学分析,探究核心问题 对得到的数据进行了科学的处理与分析,并对宜昌市“城中村”问题进行PEST分析。先进性: 1 采用两步调研法进行实地调研; 2 针对典型的城中村设计了具有专业特色的规划方案。独特之处: 从城乡规划角度进行剖析城中村问题,从这个角度分析城中村问题全国鲜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以城乡规划为切入点,以宜昌市三个典型城中村为研究对象,探讨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在相关理论和政策分析的基础上,探析城乡规划与城中村改造相关问题之间各因素的相互制约与协调作用,并通过对我国成功改造的城中村的相关案例与宜昌市城中村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宜城市空间协调与发展的规划改造意见,从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 作品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土地利用日益紧张。而作为正在快速发展的山地城市——宜昌市,合理地规划改造城中村既是“十二五”规划精神的体现,更是宜昌市自身健康持续发展的必需。本调查报告以城乡规划为切入点,以宜昌市三个典型城中村为研究对象,在相关调研和全面剖析的基础上,探析城乡规划与城中村改造相关问题之间各因素的相互制
19
约与协调作用, 将城中村建设管理体制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进而提出解决宜昌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的可行性方案,以此促进宜昌市城乡一体化,创造和谐美好的宜昌城市家园。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发表论文情况: 2010年11月10日在国资委主管国家级期刊《城市建设》上发表论文两篇:《宜昌市城中村问题浅析》《浅谈新农村建设中规划的协调策略》。获奖情况: 2010年10月28日在团省委举办的湖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2010年湖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和“2010年湖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 2010年10月28日作品《“落霞”与“孤鹜”齐飞》被评为第二届湖北高校“新农村 新希望”主题实践征文活动调查报告类一等奖;论文《浅析新农村规划的制约因素》被评为第二届湖北高校“新农村 新希望”主题实践征文活动论文类三等奖。 参考文献:
[1] 李和平、李浩.《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2] 孟陶然.论城市化进程中的科学发展观[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6,(11). [3] 朱金坤. 以城中村改造为突破口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J]. 杭州通讯, 2006,(05). [4] 吴建中. 浅议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造措施[J]. 山西建筑, 2007,(15). [5] 莫艳清. 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6] 《东山村2009年度工作总结》[J].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1)城市边缘地带 德国地理学家舒伯特?路易斯在1936年最早提出“城乡结合部”这一概念。由于城市与周边乡村在地域上相毗邻,因此,城市中生产要素的向外扩散,就是向广大农村地区的扩散,于是,产生了一种新的地域单元——城乡结合部,又称为“城乡边缘地带”。 2)城市更新理论 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各国开始的对不良住宅区地改造,随后扩展至对城市其他功能地区地改造,并将其重点落在城市中土地使用功能需要转换的地区。 3)城市蔓延 城市蔓延产生于20世纪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自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面对城市蔓延问题,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
2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挑战杯 哲学社科类 全国特等奖作品汇编(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