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但愿人长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制作时间:8.29 上课时间:8.30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6)
一、导入新课
1、回忆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导出苏轼并简介生平。
4、导入课题,板书:2、但愿人长久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
提出自学要求:1、自学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4、交流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说说自己理解的词语意思。 (2)指名读课文。
(3)说说课文要学哪一首诗。
(4)文章描写诗的意境有是哪几小节?
(5)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哪几小节?概括段意。 3、指导朗读长句。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2、讲解字形。屈:半包围结构的字,外边的“尸”字旁不要太大,里边是个“出”字,最后一笔是点。 3、学生描红、仿影。
16
第二课时(7)
一、谈话导入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轻声读文,思考:课文第一段交代了什么? 2、指名说说。 三、学习第二节
1、学生读文,说说从这首词中读出了怎样的一种感受?
2、出示课文中的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图中苏轼表现怎样? 3、读第2节,对比一下,人们与苏轼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4、指导朗读:读出人们的喜悦,苏轼的思念与惆怅。 四、学习第三小节
1、为什么在如此佳节,苏轼不思念别人而是思念苏辙呢?
2、出示填空:苏轼思念弟弟是因为__________。 五、学习4-5节
1、看着如此美好的月色,苏轼在床上睡不着,他想到了什么?他的情绪有什么变化?请读文找出有关的词。
2、讨论、小结:中秋佳节,万家团员,苏轼与弟弟却天各一方,难以相聚,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心中顿时升起难以名名状的惆怅与埋怨。板书:月圆人不圆 3、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苏轼为什么埋怨月亮?
4、讨论、小结:词人眼望圆月,悟出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有圆有缺,很难十全十美的人生哲理。既然人有离合,那么诗人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5、指导朗读苏轼为亲人无法团聚而埋怨月亮,更见他对弟弟手足情深。 6、指导朗读(范读与指导相结合) 五、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学习并理解词语 (1)比较:吟诵--朗诵
(2)\婵娟\指什么?(本课指美丽月色)。 3、出示课文投影,放音乐《水调歌头》。
六、再次朗读古诗,放音乐,学生配乐读、指名读、背诵。
1、你能不能来说说这首词的意思?(可以用课文中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理解的意思)
2、理解词的最后两句。 3、试着背诵4、5、6小节。
4、\但愿人长久\还可以说到人的那些方面?(推及兄弟情、友情、爱情、美好的感情) 七、总结
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造经过。苏轼思念亲人,热爱生活,笃于情谊,又能通情达理,以理遗情,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诚挚祝愿。 板书设计:
17
心绪不宁: 中秋佳节 欢欢喜喜手足情深 离别七年 2、但愿人长久 埋 怨 :月圆人不圆 宽慰许多
人生哲理: 月有圆缺 人有离合 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教学反思:
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制作时间:9.2 上课时间:9.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8) 一、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1、说说对刘禹锡的了解:刘禹锡,唐代诗人,洛阳人,其诗通俗、清新、有民歌特色。
2、揭题,介绍洞庭湖:位于湖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湖中有君山,名胜很多。
3、结合资料谈谈、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音把古诗读正确,查字典了解“磨”的两个读音的用法。 (2)查字典或结合诗句尝试理解词语:相、和、磨、遥望。 (3)读通课文,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18
(1)认读生字词。 (2)多音字组词。 (3)指名读古诗。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指导
1、引导理解诗句(有重点)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镜:铜镜,本课喻洞庭湖面。 磨:磨拭,即擦。 遥望:远望。
理解诗句的意思: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就像没有被磨拭的铜镜一样。远远望去,那在月光辉映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做成的盘子,而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则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自由说 指名说 2、思考讨论
(1)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2)课文中的“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3、想象诗的意境: (1)看图读课文
(2)教师描述:一个秋天的深夜,诗人行经洞庭湖。他被奇妙的美景迷住了。洞庭湖里的水清清的、绿绿的,河面平静得像镜子一样,天空中一轮明月洒下一片银光。月光倒映在水中,湖水闪烁着银色,这是多美的一幅“秋月照镜图”!更妙的是,远望那洞庭的山和水,在这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融为一体,多么像那银盘里放着一个小小的青螺呀,这简直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4、指导朗读、背诵。 (1)指导停顿和重音。 (2)范读 练读 指名读 五、指导写字
螺: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左边的“虫”不能写得太下,右边的“累”起笔与“虫”一样高,写紧凑些。 板书设计: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二课时(9)
一、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1、谁能谈谈李白和他的诗?
2、师述: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居士,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清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人称\诗
19
仙\有'斗酒诗百篇\之称。
3、说说你学过李白得哪些诗。
4、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他青年时期写的一首《峨眉山月歌》。板书课题。 5、 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二、初读课文 1、提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音把古诗读正确。
(2)把生字词画出来多读几遍,尝试理解词义、句意。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指名读古诗
三、介绍几处地名,学生自学古诗,讨论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四、疏通诗句 1、理解“半轮”(看图):我们平常都说一轮明月,这里为何说是“半轮“? 影:指月影
秋:为了押韵而倒置句末,形容秋天月色之美。
句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 2、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的意境:观察图上清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给你什么感觉?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他会怎么想,他的表情会是什么样。
4、看图读课文 5、教师描述: 一个深秋的夜晚,年轻的诗人告别了与他朝夕相处的友人,登上了去三峡的帆船,当小船行至平羌江时,诗人抬头看到了峨眉山顶那明晃晃的月亮,低头一看,那月影倒映在水中正跟随他前行呢!唉,诗人低下头,心中一片惆怅,月影能够伴随我,而我的友人却留在了清溪,想见也见不着了。可是这有什么办法呢? 指导朗读,读出思念之情,语调低缓:范读 指名读 指导背诵
五、指导写字 1、讲解字形。
潭: 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右上的“西”字扁一些,里边为两竖,在上半格,下边的“早”从横中线起笔,比上边略大一些。 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教学反思:
2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2-2013学年上学期四年级语文教案(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