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
【原文出处】中国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501 【原刊页号】154-170 【分 类 号】H1
【分 类 名】语言文字学 【作者】袁毓林 【复印期号】199505
【标题】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 【正文】
本文指出汉语词类是一种原型范畴,是人们根据词与词之间在分布上的家族相似性而聚集成类的。由于同一词类的词不一定共有一项/组为其他词类所无的分布特征,因而无法用几项分布特征之间的合取/析取关系作为标准来给所有的词分类和给不同的词类下定义。本文提出,属于同一词类的词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别,典型成员是一类词的原型,是非典型成员归类时的参照标准。其典型成员在分布上往往共有一组分布特征,可以通过典型成员的分布特征来给词分类和给不同的词类下定义。但是,不同词类的典型成员在分布上的差别比较明显,不同词类的非典型成员在分布上的差别比较模糊,这造成了汉语的词可以分类但又难以分类的复杂局面。作者认为,根据原型范畴化理论,运用词分布上的优势劣势之别,给词分类,给不同的词类下出宽泛定义,辅以严格定义,是一个比较现实、周全的做法。最后,作者给出了一个基于原型理论的汉语词类系统。
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是一种比喻的说法[①a]。意思是:属于同一词类的各个词在语法性质上有程度不同的相似性,其中有些词在分布上有较多的相似性,它们成为这一类词的典型成员,而有些词跟其他词在分布上相似性较少,它们成为这一类词的非典型成员。这也就是说,词类是一种原型(prototype)范畴,是人们根据词与词之间在语法性质上的种种相似性而概
括出来的。
本文借鉴认知心理学上的原型理论[①b],讨论汉语词的分类问题,最后给出一个基于原型理论的汉语
词类系统。
§1 词类划分的两难局面
词类是反映词的语法功能的类,所以只能根据词的语法分布来划分词类。由于词的全部分布(total distribution)是很复杂的,其中不少分布是不同类别的词共有的(比如,体词和谓词都可以做主、宾语,都可以受数量词修饰);因而语言学家通常只选择一两项具有区别意义的分布特征作为分类标准。比如,朱德熙说;“谓词包括动词和形容词两类。我们用来划分动词和形容词的标准有以下两项:
(1)前边能不能加?很?,(2)后边能不能带宾语。
……根据这样的划类标准,我们可以把形容词和动词分别定义为: (1)凡受?很?修饰而不能带宾语的谓词是形容词。 (2)凡不受?很?修饰或能带宾语的谓词是动词。”[②b]
在这里,朱先生没有用严格的分布标准规定谓词的范围。就算谓词的界限是明确的,那么用上面的划类标准能不能把动词和形容词区别开来呢?事实证明是很困难的,因为存在着这样两个语言事实:(一)并不是所
有的形容词都能受“很”修饰,比如:“煞白、冰凉、通红、喷香、粉碎、稀烂、精光……等状态形容词本身已经表示了某种程度,所以不能受程度副词“很”修饰。但是根据上面的定义(2),这些形容词只能划到动词中去。(二)形容词不是绝对地不能带宾语,例如[③b]:
红着脸红了脸红过脸
空着手空过手斜着身子 粗着脖子 粗过脖子 扁着嘴巴 聋了耳朵 瞎了眼睛 坏了事了 一下子黄了脸 不要脏了我的手 高你一头 大他三岁 忙了你一天
根据上面的定义(2),这些形容词就应该划到动词中去。由此可见,关于形容词的定义(1)对形容词内部没有普遍性(即不能概括全部形容词),它只能管住性质形容词,但管不住状态形容词;关于动词的定义
(2)对形容词没有排他性,它把动词以外的一部分形容词也划了进来。 朱德熙说:“名词的语法特点是:(1)可以受数量词修饰,例如:一支笔、三本书几件事、一种风气;(2)不受副词修饰:*很勇气(比较:很勇敢),*早战争(比较:早打仗),*不青年(比较:不年青)”[①c]。朱先生所说的名词是一个比较纯净的类,已经把时间词、处所词和方位词排除在外了。那么能不能用上面两个关于名词的语法特点作为划定名词范围的标准呢?事实上是很困难的。撇开“皮肤”、“体育”等零星的一般名词不受数量词修饰不说[②c],整个专有名词这一小类在一般情况下就不受数量词修饰。
因此,我们不能说:名词是能受数量词修饰而不受副词修饰的一类词。 朱德熙把副词定义为“只能充任状语的虚词”,并且说:“副词只能作状语,不能作定语、谓语和补语”[③c]。事实上,像“很”、“极”等少数副词不仅能作状语,而且还能作补语。例如:
很棒~棒得很 极好~好极了
可见,上面关于副词的定义偏紧,把“很”、“极”等老牌的副词排除在外了。而且,这个定义对少数只能作程度补语的副词(如:透、透顶)也缺少
概括力[④c]。
上面的讨论集中地反映了词类划分的两难局面:一方面,不得不根据分布来给词分类;另一方面,彻底的分布主义的操作路线很难贯彻到底。这在代词这一类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纯粹考虑分布,就根本得不到代词这样一个类。因为从分布上看,有的代词(如:你、我、他、什么)接近于体词,有的代词(如:这么样、怎么样)接近于谓词,像“怎么”甚至还能带宾语(如:我能怎么你呢?)。
§2 特征范畴和原型范畴
上文指出朱先生用来作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分类标准的几项分布特征并不能真正地把这几类词划分清楚,那么换几条分布特征作为分类标准行不行呢?我们做了各种尝试,结果是:不管你选用什么分布特征作为分类标准,都很难做到真正地把属于同一类的词都划进来,把属于不同类的词都划出去。这就使我们从根本上怀疑:凭两三条分布特征的合取/析取关系能否把词类划分清楚?词类到底是特征范畴还是原型范畴?
经典的范畴化理论是根据特征进行概括的,它的一个基本假定是:范畴是根据一组充分必要特征/条件来下定义的[①d]。这种理论还有以下这些假定:(1)特征是两分的,某一范畴具有或没有某一特征泾渭分明;(2)范畴之间有明确的边界;(3)同一范畴内的成员地位相等。这种根据共有特征而概括出来的范畴就是特征范畴(feature-based category)。比如,数学上的素数就是一个特征范畴,只要属于这一范畴的整数都有这样一个特征: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
与此相反,基于原型的现代范畴化理论认为:范畴不一定能用一组充分必要特征/条件来下定义,在区别一个范畴时,没有一个属性是必要的。实体的范畴化是建立在好的、清楚的样本(exemplar)的基础之上的,然后将其他实例根据它们跟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在某些/一组属性上的相似性而
归入该范畴。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就是典型(即原型),它们是非典型事例范畴化的参照点。这种根据与典型事例类比而得出的范畴就是原型范畴(prototype-based category)。这种理论还有以下假定:(1)实体(entity)是根据它们的属性(attributes)来加以范畴化的,但这些属性并不是经典的范畴化理论中的那种两分的理论构件,而经常是个连续的标度;(2)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不固定的;(3)同一范畴内的成员在说话人的心目中地位并不相等,有较好的样本与较差的样本之分,即成员资格有等级之分,较好的样本是这一范畴的典型成员,较差的样本是这一范畴的非典型成员。比如,苹果、梨、桃、橘子、樱桃、枇杷、杏子、香蕉、荔枝、菠萝、桑椹、杨梅、草莓、椰子、甘蔗、荸荠、西瓜、西红柿、橄榄……都属于水果这一范畴,但是没有一个特征是所有这些水果共同具有的。显然,水果作为一个类,并不是因为每一种水果都具有水果的共同特征,而是因为每一种水果都和其他几种水果有一些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相似性越大的,在这一类事物中越占中心的位置,即成为这一类的典型成员。比如,苹果、梨、桃、橘子等是水果这一范畴的典型成员。有些事物和其他同类的事物相似性较少,它的典型性就差,即成为这一类的非典型成员。比如,椰子、甘蔗、荸荠、橄榄等是水平的非典型成员。同时,如果某一范畴的非典型成员又和其他范畴的典型成员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那么这种事物就处在两个类的边界。例如,西红柿有时可以称为水果,有时又可以称为蔬菜;它既不是水果这一范畴的典型成员,也不是蔬菜这一范畴的典型成员[②d]。
现在的词类划分工作基本上是以经典的范畴化理论为逻辑背景的。比如,通常认为某一词类的全体成员一定共有或没有某一分布特征,可以用这种具有区别性价值的分布特征来给不同的词类下定义;往往希望一类词跟另一类词有明确的界限,并且默认同一词类中的词地位相等,没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别。这种追求简单、整齐的科学理想在实际的词类划分工作中往往行不通,因为词类不完全是特征范畴。在很大程度上词类是原型范畴。比如,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