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方位放上凳子,写上方位。 问题与困难2:风向的认识。
解决方法:教师帮助讲述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用实例讲述。 问题与困难3:风向的测量方法及测量工具。
解决方法:学生看图理解描述,用丝巾、纸屑或自制风向标;教师补充:可用彩色皱纹纸带,也可用实验室专用风向风力器。 四、室外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1?做好测量的工具准备:风向标、风力计的检查、纸带系在竹竿上;方位凳8张(用打印好的纸贴字,用粉笔写在小黑板上也行)。 2?讨论外出测量的注意点: (1)在操场较空旷的地方测量; (2)不能挡住其他组测量;
(3)观测要细致,要多测几次,才能记录; (4)动作要快,注意安全和保护校园环境。 五、学生外出测量,教师分组巡视指导 1?选择地点测量。 2?及时记录。
3?教师也用自制的风力计、风向标测量,以便对照学生的测量值。 六、室内汇报与发现 1?分组汇报测量结果。
2?教师把数据板书填写在表格中。
3?观察记录表,并出具当天本地气象站天气预报的风向风力; 4?提问:为何我们今天观测风的结果与气象台的不同? 5?学生汇报。
6?师生共同评价这次测量活动。 七、提高与延伸
1?继续完成一周的风向风力测量,并对照天气预报,调整自己测量方法和提高测量水平。
板书设计:
今天刮什么风 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 风向标和风力计
4.5 气候与季节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
2、能够对动植物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 3、能够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4、能够比较出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26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3、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4、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四季的变化,欣赏四季的美丽景色。 2、持之以恒地观察动植物的变化。 3、养成记录观察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教学准备:
1.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2.有关春夏秋冬气候特征的图片、录象等视听资料和设备。
3.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等视听资料和设备 4.确定观察的对象,准备好观察记录的工具。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提问: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 吗?
2、说得真棒!你能再说一说秋季是 什么样的吗?
引起学生对气候与季节的兴趣。 二、探索和调查
1.小组讨论汇报:你眼里的秋季是什么样的? 认识秋季的气候特征。
2.谁能再说一说其他季节的气候是什么样的? 认识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气候特征。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补充。
5.在不同的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认识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6.学生看图或音像资料后说,再适当补充。 7.小结。
三、回顾和解释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巩固所学,课外拓展。)
2.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板书设计:
27
气候与季节 家乡的气候特征 动植物的变化
5.1观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人体的观察器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运用各种器官进行观察。 2.会描述观察所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学重点:知道人体的观察器官。 教学准备:
显微镜、放大镜、听诊器、四种茶叶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24-21) 一、
用感官观察事物
1、你对观察有哪些认识和了解?
2、人们一般通过哪些哪些器官认识周围的事物? 3、如果缺少了这些观察器官,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4、观察一种盛在黑袋子里的水果,说说自己怎样观察它? 体会到除眼镜外,手、鼻子在观察中也有作用。
5、做游戏:寻找叫自己名字的人。在不同位置,不同的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判断是谁? 二、
用工具观察事物
1、观察血液标本,说说自己用眼睛看到了什么? 2、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标本,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发现。 3、对比体会工具在观察中的重要作用。 4、用放大镜观察课桌桌上的纹路。 5、用听诊器观察同座的呼吸和心跳。 三、
探究运用,观察一束树叶
28
1、各小组说说自己准备观察哪些部位?
重点抓住树叶的颜色、味道、树叶正反面的光滑程度、形状展开观察
2、提供每小组一个放大镜,重点观察树叶的纹路、树枝内外的对比等细微之处。 3、全班交流汇报。 四、
观察四种茶叶
1、老师将给大家提供四种茶叶,结合我们本节课的主题---观察,各小组制定自己的观察计划
2、交流观察计划,互相补充。
3、点拨:先观察茶叶的颜色、形状、味道、手感、口味特征。在初步观察的基础上,用开水泡开后,再次观察这几个方面的变化情况。 五1、总结观察的方法
2、布置作业:观察一粒大米。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话题
·生活中食用的大米都一样吗? 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主要的大米?
平时吃饭的时候,是否留心过米饭的味道、气味、样子,有没有细微的不同?这些不同与米有什么关系? (二)观察大米
·提供给学生粳米、糯米、杂交米混合在一起的一小堆米(100粒左右),请学生讨论:面对一小袋米,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怎么用工具来观察比较好?在观察中有什么发现,该怎么办?
·请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这堆米中有几类大米,把外形特征上相像的归在一起。 ·交流观察、分类的结果,说说分类的根据——各类米的特征。
·在认识了各类米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这几种米——粳米、糯米、杂交米,可以请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有关杂交稻的知识、说说袁隆平院士。
·进一步观察大米:提供一组80左右粒的杂交米或灿米,里面有碎米、带黑点的米或霉米,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从米的形状或者颜色或者大小等方面给这些米分分类。
·交流分类的结果和根据。 (三)课外作业
·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大米的信息,了解更多大米的知识。 ·去观察家里吃的大米,看看跟今天观察的哪一种比较象。 参考资料:
弗莱明观察发现青霉素的故事
29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药物,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青霉素的发现者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1928年的一天,弗莱明在他的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据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
板书设计:
观察 肉眼看、耳朵听、用工具观察
5.2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常用的测量工具单位 过程与方法目标: 会使用常见的测量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学重点:
会使用常见的测量工具 教学准备:
秒表、烧杯、量筒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出示书本的第一幅插图,让学生判断,这两根线是否是直线? 2、要想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有什么好办法? 3、为什么眼睛看见的和工具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4、板书:测量
3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