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评价范围 1.8.1 环境空气
以场址为中心,周围36km2(636km)范围内。 1.8.2 地表水环境
肇兰新河至呼兰河入口段,总控制长度约为60km。 1.8.3 声环境
厂界周围200m范围 。
6
2 项目所在区域环境概况 2.1 自然环境 2.1.1 地理位置
本项目位于肇东市西部肇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距肇东市约11公里。工程地理位置见图2-1-1。
肇东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中部,归属绥化地区,地处东经120°20′~126°22′,北纬45°20′~46°20′,南距省城哈尔滨60公里,北距大庆80公里,东与兰西县为邻,南与双城市相接,西于肇州县接壤,北与安达市、大庆市相连。面积3906km2,可耕地20.33万公顷。 2.1.2 地形地貌
肇东市位于松嫩平原,无天然山脉、丘陵,地形基本为松嫩平原东部的低平原。
地势走向大致为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坡降为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海拔高度170米至230米。 地貌单元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冲击低洼河漫滩区,分布于沿江一带,平均海拔120米左右,地势平坦,为冲击黑砂壤土。
二是堆积阶地区,分布于中东部及北部,平均海拔140~160米,局部地段呈波状起伏,土壤为壤土和硝碱土。
三是剥蚀堆积台地区,分布在市域西部,是全区的最高点,平均海拔200~230米左右,土壤为黄壤土。
四是市区,位于堆积阶地区,地势平坦,平均海拔在140米左右,南高北低,高差11.14米。 2.1.3 气象气候
该地区气候属于季风型中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3.3℃,最高气温38.1℃,最低气温-38.8℃,年平均降水量443.5mm,年最大降水量659.6mm,最大积雪厚度200mm,夏季主导风向西南风,冬季主导风向西北
7
西风,全年最大风速26 m/s,平均风速3.8m/s,平均冻土厚度为192cm。 2.1.4 水 文
肇兰新河从肇东市区东流过。该河为人工渠,源于安达附近的青肯泡,流经肇东再经50km,在呼兰镇附近入呼兰河。肇兰新河断面面积70m3/s,最大流量50m3/s。肇兰新河是大庆石化总厂及肇东市的纳污水体。 2.1.5 水文地质
肇东市属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地层,厚度和岩石结构,性质变化较大。地下有浅层潜水和深层承压水。浅层潜水埋深2~3m,含水层厚度4~5m,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源。承压水分为第四纪孔隙承压水和白垩纪孔隙承压水两层,补给源以上游径流补给为主,与浅层水无水力联系。 2.2 生态环境概况
该区域按自然区划属半干旱草原区。该区正处在我国最大的内陆苏打盐碱土区的东部边缘,地表植被由于人类不断对自然进行利用和改造,毁草种地,从而使自然生态系统逐步转化为人工、大农业生态系统,种植的品种有玉米、大豆、小麦、高粱、谷子等粮食作物。
气候干旱,土壤砂化严重,草甸植被退化,使得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该地区地表原生植被很少,草甸上生长的植物有羊草、车前子、碱蓬、剪刀股等,该区域无原始森林,林地为人工种植的防护林,主要是杨树,在居民点周围种植有榆树、柳树、松树等绿化树种。该区域野生动物在种类及数量上均较少,主要有田鼠、黄鼬、麻雀、布谷鸟、燕子等没有珍稀或濒危物种,本区无自然保护区。 2.3 社会经济环境 2.3.1 肇东市社会经济环境
全市经济发展势头旺盛,曾2次被评为黑龙江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市)。到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84.3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2.3亿元、33.6亿元、16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227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财政收入实现1.8
8
亿元,年均递增29.2%。在全省10强县91个考核指标中,肇东市进入前3名的有46项,其中工业总产值、乡企总产值、引进外资、外贸出口额、个体私营经济户数等18项指标名列第一,全市经济实力强劲。
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肇东市充分发挥玉米资源优势,实施大玉米战略,推动了产业化升级。在原料基地建设上,粮食总产量137.5万吨,居全省第二位。向国家交售商品粮连续8年居全省各县(市)之首。农业总产值25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9.1亿元,年均递增16.1%和10.1%。以“两牛一猪一鹅”为主的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年全市奶牛、肉牛饲养量56万头,生猪饲养量135万头,家禽饲养量2850万只,五年分别增长2.6倍、1.4倍和1.5倍。乡镇企业遵循发展与提高并重的方针,紧紧围绕资源优势,扩规模,上项目,实现规模与效益的同步增长。乡镇企业已达9847家,实现产值50亿元,利税3.8亿元,成为肇东市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工业经济已占据主导地位。肇东市工业基础雄厚,形成以当地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牵动力,以粮食化工、石油化工、医药化工、食品、纺织、机械、轻工、建材等行业为支柱的门类齐全、布局合理、比例协调、技术先进、后劲充足的工业体系。目前,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252户,主要产品3000多种,其中国优、部优、省优近百种,有20多种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年市属工业完成技改投资2.7亿元,完成项目17个,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突破30亿元大关,年增长41%,实现利税2.2亿元、固定资产25.3亿元,增长幅度较高。
城乡市场日益繁荣。肇东充分发挥哈尔滨、大庆卫星城和周边市、县商品集散地的优势,坚持构建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全市商业网点达5800多家,各类批零市场遍布全市。城区大专业市场辐射带动功能日益增强。当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5亿元,年增长21%。肇东市还充分发挥外贸、边贸和外向型企业的主导作用,实现出口额1.8亿元,创汇519万美元,占绥化市的64.9%。同时,肇东加速了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
9
展,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0.1亿元,私营企业发展到633户,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5万家,个体税收实现2814万元。
社会各项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多年来,肇东市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科教兴市战略得到全面贯彻,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速度加快,肇东市已成为科技工作先进市。农业和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58%和38%。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市域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卫生、文化、体育工作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落实。肇东市城市建设每年投资都在1000万元以上,城市建设正向着住户配套化、道路标准化、设施规范化、环境绿化和香化的方向发展。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深入实施“主副换位”战略,形成以饲养黄牛为主体的农村经济新框架,全镇黄牛存栏2万头,百头牛场3个。种植业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形成了绿色食品业,草药种植业,桑蚕养殖业,河蟹养殖业等“双色农业”。
乡镇企业在改制中不断强大。通过企业改造和内部挖潜、招商引资,乡镇企业步入了快车道。以参源保健品加工厂为龙头,迅速发展起食品加工业、红砖制造、锅炉制造、电池生产、化塑编织等企业迅猛发展。产品运销香港、上海、内蒙、北京及东南亚地区。
商业网点密集、个体工商业竞相发展。集市贸易活跃,个体工商业户已达700多户。形成饮食文化,服装文化、科、工、贸齐头发展的格局。镇内职能部门齐全,公、检、法、邮政、电信、保险、银行、信用社等,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方方面面的保障。
以“八里城”为主体的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先后建设普济寺、参源保健品厂以及江边风景带等景点。形成企业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自然风情于一体的迷人景观。形成企业文化、宗教文化、自然风情于一体的迷人景观。每年吸纳数十万中外旅游客前来观光。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丙二醇报告书(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