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或者一个党的政治纲领。毛泽东历来强调一切战略的计划、决策都必须服从并服务于一定的政治纲领和国家战略,绝不能把战争搞成是单纯的军事观点,这是毛主席一辈子反对的。这里举三个例子。
第一个是皖南事变。毛泽东在陕北已经感觉到皖南这个地方要出事,所以以朱德为首的八路军将领给蒋介石拍了电报,你如果打叶挺,我们的八路军肯定会打你们国民党的韩则平,这是蒋介石唯一最大的游击兵团。事变爆发以后,不仅我们党内军内一直要求按照这个原则办,去收拾韩则平,但毛泽东反复斟酌,最后没有按声明办,这就是战略服从政略。因为当时维护国共合作大局,维护民族抗日统一战线,这是更根本、更长远的利益所在。所以硬把这口气忍下去了。当然韩则平到了后来,还总是没完没了的闹事,1943、44年带着部队去打彭雪枫的部队,结果被彭雪枫活捉。后来毛泽东发电报,又把他给放了。
第二个是抗美援朝最后一战,金城战役。朝鲜战争的各方都已经打不下去了,抗美援朝战争我们在军事上是和美国人打了一个平手,各方都打不下去了,准备在停战协议书上签字,实现和平。当时唯独李承挽不愿意,他的南韩军队还要继续向三八线以北挺进。所以毛主席给彭德怀发了电报,改变原来的签字时间,再打一仗,教训一下李承挽的韩国军队,使朝鲜早日停战。所以金城战役专门打南韩军,打了三万八千人,所以李承晚就没力气了,各方都在停战书上签了字,近三年的朝鲜战争实现了和平。
第三个例子是1959年西藏叛乱的时候,印度军队已经在中印边界开始对我实行蚕食。有人建议不能总让印度这样干下去,我们得反击。毛主席没同意,这事一压压了三年。到了1962年,正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不仅中美对峙继续,中苏关系也开始恶化,而且国内饿死很多人,国外一片反华呼声。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决定在中印边境打一仗,他为了向全世界显示中国人什么困难也不怕,所以他在中印边境方向做动作,打了一仗。我们部队一出手,印度的指挥官差点让我们活捉。这次战役,我们一出手,印度军队就兵败如山倒,整个新德里已在我们军队面前一马平川,我们那时只要抓新德里,真是唾手可得。这个时候毛泽东停止追击,停火,撤军,而且交还缴获的印度军备。当时世界都惊呆了!战争史上从没出现过这种情况。毛主席当时为什么做这个决定?他就是从国家大战略层面考虑。
首先我们边境护住了,更重要的我向全世界显示了我们中国人的实力,已经达到目的了,就收兵了。所以毛主席他其实是一个大战略家。战略服从政略,相关的战术服从战略,总的精神就是一句话:小道理服从大道理,眼前的局部服从长远的、根本的全局。在处理战略、政略的时候,人们总喜欢犯两个错误,第一轻于战略,二重于政略。拿坡仑就是一个例子。他确实是一个天才,是战场之神,但是他在大战略上外行,最致命的缺点就是他在本国势力扩大到巅峰的时候,从大陆实行封闭措施,想把英国人饿死,结果他不仅没有饿死英国人,反倒把法国人自己害了。
因为他一实行这个政策,封了海,欧洲各国和他们的贸易都不能进行了。像俄国、普鲁士当时已经是法国的盟国,就因为大陆封锁政策,把已经是盟友的俄罗斯、普鲁士推给了英国。 二次大战,苏德战争。本来德国军队刚进攻苏联的时候,在乌克兰战果辉煌,俘虏苏联军队不是二百万,就是三百万。德军进入乌克兰的时候,当地老百姓夹道欢迎。为什么?因为乌克兰和俄罗斯本来就有民族矛盾,特别是到了斯大林时期,他在乌克兰强行推行农业集体化,害苦了那里的农民,而乌克兰从来都是欧洲的一个重要粮仓。到了斯大林合作化的时候,弄得那里的农民闹粮荒,所以看到德军来了,就拥护他们。结果希特勒在乌克兰实行民族歧视原则,政略上犯了大错误,本来乌克兰会成为一个起作用的盟友,结果变成了仇敌,而德国军队当时在战术上是世界一流的。
一种情况:战略脱离政略。既定了很多战略计划,基本上在政略上是行不通的。比如德国建立的斯利芬计划,这个计划最大的问题是脱离政治单纯来制订军事计划。因为他想往西打,把法国打败,然后扭头收拾俄国。他这样做两项作战,整个计划还缺180个营的兵力。这些兵力怎么找?在德国根本找不出。最后他提出一个办法,实行全民皆兵,可是从他军事专家的角度提出这个建议,德国当时做军官是贵族的特权,如果实行全民皆兵,他们根本就不愿意。所以一次大战按照斯利芬计划来打,结果德国就败了。
一种情况:战略支配政略。二次大战时,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包括偷袭美国珍珠港,就是用军事战略来决定政治战略,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另一种情况:把战术上的胜利当成战略上的胜利。日本人偷袭珍珠港成功以后,这实际上是战术上的胜利,但日本人把这当成战略上的胜利,致使整个目标和手段出现了严重的不对称,最终失败。
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在别的地方也是这样。这里说两个事。一个是教育产业化。厉以宁说教育可以像产业搞,结果现在搞得穷人孩子上不起学。我们共产党执政五十多年,弄得穷人上不起学,想想这样给共产党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这是大道理。市场机理在教育行业不能起主导作用,他只是一个小道理,你把小道理变成大道理,不是成歪道理了吗?还有一个和国防有关,是云石飞机。当时造飞机还不如买飞机,1986年财政部有一个理由:我们今年剩下的钱不多,没有给云石的钱了,所以云石正式下马。中国是一个大国,一个大飞机都不能自己造,算什么大国?!我想莱特兄弟俩做了大木头飞机在天上晃几秒,可是到了第一次大战,飞机已经到处可见,这也不过十来年工夫。到了二次大战,出现了喷气式飞机,时间都不长。我们改革开放快三十年了,到现在我们却大把大把地花钱去买别人的飞机,这里面碰到的问题就是光讲小道理,不讲大道理。一个国家要富强,没有自己强有力的民族产业不行。
第三条,叫战略预制。就是要在预见战争形势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的基础上,从中判断出可能性最大的一种,然后根据这一种最大的可能性,提前做出相应的战略性部署和准备。实际上看一个统帅高不高明,很重要就是看他战略预见的眼光怎样,战略预制的能力怎样,这是看一个统帅是否为军事大家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毛泽东这方面有几次比较精采。一次是1943年刘少奇从华中准备回延安,参加党的“七大”。当时延安已经定下来,准备让刘少奇作为新一代中央领导的核心。他路过山东的时候,接到毛泽东的电报,而且说这个电报只能他一个人看,看后马上烧掉。电报上说,估计再有两三年的时间,抗战可能要胜利,胜利以后,蒋介石国民党肯定要打内战,到了那时,山东将成为国共双方必争的战略枢纽,对我方来说山东是连接华中、华北、东北的核心环节,所以他告诉刘少奇,你不要回延安,先在山东继续干半个月,帮助山东的党和军把根据地建设好。事实证明,山东确实太重要了,解放战争的时候,山东的战场打的最激烈。这里面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山东根据地建设得非常坚强巩固。很多人都知道,山东很多地方在解放后期一个村都找不到几个男人,都支援前线去了。山东的民工跟着大军南下,一直到了福建。所以陈毅同志说,淮海战役胜利,是山东人民推车推出来了。
另一次是抗美援朝。朝鲜战争应该说是北朝鲜进攻南朝鲜,而斯大林定了以后才告诉毛泽东,毛泽东对此事一直不很舒服。起初,战场形势对北朝鲜是一边倒,北朝鲜有八个师,里面至少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毛泽东战争艺术的方法论(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