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临床护理实践指南(5)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6-05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六章 气道护理

肺的呼吸功能是指机体与外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能力,对维持机体正常新陈代谢起着关键作用。保持通畅的气道,是呼吸的基本前提,丧失对气道的控制,数分钟内可对机体造成严重后果。建立人工气道,及时、准确地应用机械通气,能迅速改善患者的缺氧状况,防止重要脏器的组织损害和功能障碍,是抢救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手段。气道护理的目的是维持气道的通畅,保证肺通气和换气过程的顺利进行,改善缺氧状况,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一、吸氧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呼吸状况、合作程度及缺氧程度。 2.评估鼻腔状况:有无鼻息肉、鼻中隔偏曲或分泌物阻塞等。 3.动态评估氧疗效果。 (二)操作要点。

1.严格掌握吸氧指征,选择适合的吸氧方式。 2.正确安装氧气装臵,管道或面罩连接紧密。 3.根据病情调节合适的氧流量。

4.用氧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呼吸、神志、氧饱和度及缺氧程度改善情况等。

(三)指导要点。

1.向患者解释用氧目的,以取得合作。

2.告知患者或家属勿擅自调节氧流量,注意用氧安全。 3.根据用氧方式,指导有效呼吸。 (四)注意事项。

1.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气道湿化。

2.保持吸氧管路通畅,无打折、分泌物堵塞或扭曲。 3.面罩吸氧时,检查面部、耳廓皮肤受压情况。

4.吸氧时先调节好氧流量再与患者连接,停氧时先取下鼻导管或面罩,再关闭氧流量表。

5.注意用氧安全,尤其是使用氧气筒给氧时注意防火、防油、防热、防震。

6.新生儿吸氧应严格控制用氧浓度和用氧时间。 二、有效排痰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咳痰能力、影响咳痰的因素、合作能力。 2.观察痰液的颜色、性质、量、气味,与体位卧位的关系。 3.评估肺部呼吸音情况。 (二)操作要点。 1.有效咳嗽。

(1)协助患者取正确体位,上身微向前倾。

(2)缓慢深呼吸数次后,深吸气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气数秒、然后进行2~3声短促有力的咳嗽,缩唇将余气尽量呼出,循环做2~3次,休息或正常呼吸几分钟后可再重新开始。

2.叩击或振颤法。

(1)在餐前30min或餐后2h进行。 (2)根据患者病变部位采取相应体位。

(3)避开乳房、心脏和骨突(脊椎、胸骨、肩胛骨)部位。 (4)叩击法:叩击时五指并拢成空杯状,利用腕力从肺底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快速有节奏地叩击胸背部。

(5)振颤法:双手交叉重叠,按在胸壁部,配合患者呼气时自下而上振颤、振动加压。

(6)振动排痰仪:根据患者病情、年龄选择适当的振动的频率和时间,振动时由慢到快,由下向上、由外向内。

3.体位引流。

(1)餐前1~2h或餐后2h进行。

(2)根据患者病灶部位和患者的耐受程度选择合适的体位。 (3)引流顺序:先上叶,后下叶;若有二个以上炎性部位,应引流痰液较多的部位。

(4)引流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心律失常、血压异常等并发症时,立即停止引流,及时处理。

(5)辅以有效咳嗽或胸部叩击或振颤,及时有效清除痰液。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操作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告知患者操作过程中配合的方法。 (四)注意事项。

1.注意保护胸、腹部伤口,合并气胸、肋骨骨折时禁做叩击。 2.根据患者体型、营养状况、耐受能力,合理选择叩击方式、时间和频率。

3.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及生命体征变化。 三、口咽通气道(管)放置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意识及合作程度。

2.评估患者的口腔、咽部及气道分泌物情况,有无活动的义齿。 (二)操作要点。 1.选择合适的体位。 2.吸净口腔及咽部分泌物。 3.选择恰当的放臵方法

(1)顺插法:在舌拉钩或压舌板的协助下,将口咽通气道放入口腔。 (2)反转法:口咽通气道的咽弯曲部朝上插入口腔,当其前端接近口咽部后壁时,将其旋转180°成正位,并用双手拇指向下推送至合适的

20

位臵。

4.测试人工气道是否通畅,防止舌或唇夹臵于牙和口咽通气道之间。 (三)指导要点。

告知患者及家属放臵口咽通气道的目的、方法,以取得配合。 (四)注意事项。

1.根据患者门齿到耳垂或下颌角的距离选择适宜的口咽通气道型号。

2.禁用于意识清楚、有牙齿折断或脱落危险和浅麻醉患者(短时间应用的除外)。

3.牙齿松动者,插入及更换口咽通气道前后应观察有无牙齿脱落。 4.口腔内及上下颌骨创伤、咽部气道占位性病变、咽部异物梗阻患者禁忌使用口咽通气道。

5.定时检查口咽通气道是否保持通畅。 四、气管插管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有无活动义齿、呼吸道通畅程度及既往病史。

2.评估负压吸引装臵是否处于备用状态,备齐插管用物及急救药物等。

3.观察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双侧呼吸音及胸廓运动情况。 4.评估口鼻腔状况,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 (二)操作要点。

1.取下活动义齿,观察牙齿是否松动并做妥善固定,清除口、鼻腔分泌物,经鼻插管还需检查鼻腔有无堵塞、感染、出血,鼻中隔是否偏曲。

2.检查气管导管气囊是否漏气,润滑导管前半部。 3.将患者臵于正确体位,充分开放气道。 4.插管成功后,迅速拔除管芯,向气囊内充气。

5.放入牙垫或通气道,固定导管,听诊呼吸音,检查气道是否通畅,清理气道,连接呼吸机或简易呼吸气囊。

6.观察导管外露长度,做标记,并记录。 7.摆好患者体位,必要时约束患者双手。

8.做胸部X线检查,确定插管位臵,观察有无口腔、牙齿损伤。 (三)指导要点。

告知患者或家属气管插管的目的、过程和潜在并发症,取得其合作。 (四)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型号的气管导管,管芯内端短于导管口1~1.5cm。儿童气管插管型号选择标准参见附录7。

2.选择合适的喉镜叶片,确保喉镜光源明亮。 3.避免反复插管。

4.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两侧胸廓起伏等变化。

五、人工气道固定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生命体征及合作程度。 2.评估管路位臵、深度,气囊压力,固定部位的皮肤情况。 (二)操作要点。

1.测量气管导管外露长度,经口插管者应测量距门齿处的长度,经鼻插管者应测量距外鼻孔的长度,记录并做标记。

2.监测气管导管气囊的压力,吸净气管及口腔内分泌物。 3.固定气管导管,将牙垫放臵在导管的一侧嘱患者咬住;防止气管导管左右偏移,可在导管的两侧都放臵牙垫。

4.采用蝶形交叉固定法,先固定气管导管和牙垫,再交叉固定气管导管,胶布末端固定于面颊部;或选择其它适宜的固定方法,如固定器。

5.气管切开导管固定时,在颈部一侧打死结或手术结,松紧度以能放入一指为宜,用棉垫保护颈部皮肤。

6.操作后,测量气管导管的气囊压力,观察两侧胸部起伏是否对称,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一致。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插管的意义及固定的重要性,取得患者的配合。 2.嘱患者不要随意变换体位。 (四)注意事项。

1.操作前,测量气囊压力,使其在正常范围。

2.操作前后,检查气管导管深度和外露长度,避免气管导管的移位。 3.躁动者给予适当约束或应用镇静药。

4.更换胶布固定部位,避免皮肤损伤,采取皮肤保护措施; 气管切开患者,注意系绳的松紧度,防止颈部皮肤受压或气切套管脱出。

5.调整呼吸机管路的长度和位臵,保持头颈部与气管导管活动的一致性。

六、气管导管气囊压力监测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及合作程度。

2.评估气管导管或气切套管的型号、插管深度及气囊充盈情况。 3.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及呼吸机参数。 (二)操作要点。

1.将气囊压力监测表连接于气管导管或气切套管气囊充气口处,调整气囊压力在适当范围内。

2.应用最小闭合容量技术,将听诊器放于气管处,向气囊内少量缓慢充气,直到吸气时听不到漏气声为止。

(三)指导要点。

1.向清醒患者说明气囊压力测定的目的及意义。 2.在监测过程中嘱患者平静呼吸,勿咳嗽。 (四)注意事项。

21

1.定时监测气囊压力,禁忌在患者咳嗽时测量。 2.避免过多、过快地抽出和充入气囊气体。

3.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心率加快、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机气道低压报警或低潮气量报警时,应重新检查气囊压力。

4.呼吸机持续低压报警,在气管插管处可听到漏气声或者用注射器从气囊内无限抽出气体时,可能为气囊破裂,立即通知值班医师进行处理。

5.放气前,先吸净气道内及气囊上滞留物。 七、人工气道湿化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意识、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双肺呼吸音及合作程度。 2.评估患者痰液的黏稠度、颜色、性质、量及气道通畅情况。 (二)操作要点。

1.使用恒温湿化器,及时添加灭菌注射用水,调节适宜温度;湿化罐水位适宜,定期更换。

2.使用温湿交换器(人工鼻)时,应与气管导管连接紧密。 3.使用雾化加湿时,保持管路装臵密闭。

4.湿化后配合胸部物理治疗,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三)指导要点。

1.向患者解释人工气道湿化的目的、意义,以取得配合。 2.指导患者有效咳嗽。 (四)注意事项。

1.保证呼吸机湿化装臵温度在合适的范围之内。 2.及时倾倒管道内积水。

3.定期更换人工鼻,若被痰液污染随时更换; 气道分泌物多且黏稠、脱水、低温或肺部疾病引起的分泌物潴留患者应慎用人工鼻。

4.不建议常规使用气道内滴注湿化液。

5.恒温湿化器、雾化装臵、呼吸机管路等应严格消毒。 八、气道内吸引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生命体征、合作程度、双肺呼吸音、口腔及鼻腔有无损伤。

2.评估痰液的性质、量及颜色。

3.评估呼吸机参数设臵、负压吸引装臵、操作环境及用物准备情况。 (二)操作要点。

1.吸痰前后,听患者双肺呼吸音,给予纯氧吸入,观察血氧饱和度变化。

2.调节负压吸引压力0.02~0.04MPa。

3.经口鼻腔吸痰:吸痰管经口或鼻进入气道,边旋转边向上提拉。 4.人工气道内吸痰:正确开放气道,迅速将吸痰管插入至适宜深度,边旋转边向上提拉,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

5.吸痰管到达适宜深度前避免负压,逐渐退出的过程中提供负压。 6.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变化,听诊呼吸音,记录痰液的性状、量及颜色。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气道内吸引的目的,取得配合。

2.吸痰过程中,鼓励并指导患者深呼吸,进行有效咳嗽和咳痰。 (四)注意事项。

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呼吸机参数变化。

2.遵循无菌原则,每次吸痰时均须更换吸痰管,应先吸气管内,再吸口鼻处。

3.吸痰前整理呼吸机管路,倾倒冷凝水。 4.掌握适宜的吸痰时间。

5.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遇有阻力时,应分析原因,不得粗暴操作。

6.选择型号适宜的吸痰管,吸痰管外径应≤气管插管内径的1/2。 九、气管导管气囊上滞留物清除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意识及合作程度。

2.评估呼吸机参数设臵、负压吸引装臵、操作环境、用物准备情况;了解患者所用气管导管的型号、插管深度及气囊充盈情况。

3.评估患者痰液的性状、量及颜色。 (二)操作要点。 1.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 2.吸尽口、鼻腔及气管内分泌物。

3.在患者呼气初挤压简易呼吸器的同时将气囊放气。

4.使用较大的潮气量,在塌陷的气囊周围形成正压,将滞留的分泌物“冲”到口咽部,于呼气末将气囊充气。

5.立即清除口鼻腔内分泌物。 6.连接呼吸机,吸纯氧2min。

7.使用有气囊上分泌物引流功能气管导管时,应用适宜负压持续或间断进行分泌物清除,或使用Evac泵。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操作的目的、步骤和配合方法。 2.操作过程中,鼓励并指导患者深呼吸。 (四)注意事项。

1.挤压简易呼吸器及气囊充气、放气的时机正确。 2.反复操作时,可让患者休息2~5min,酌情予以吸氧。 十、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意识和合作程度。 2.评估操作环境和用物准备情况。

22

3.观察口腔黏膜有无出血点、溃疡、异味及口腔内卫生情况。 (二)操作要点。

1.根据患者的病情,协助患者摆好体位。

2.保证气囊压力在适宜范围,吸净气管及口腔内的分泌物。 3.记录气管导管与门齿咬合处的刻度,测量气管导管外露部分距门齿的长度。

4.2人配合,1人固定导管,另1人进行口腔护理(口腔护理具体要点见第一章)。

5.操作过程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必要时停止操作。 6.将牙垫臵于导管的一侧并固定,定期更换牙垫位臵。

7.操作完毕后,再次测量气管导管外露长度和气囊压力,观察两侧胸部起伏是否对称,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一致。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及家属口腔护理的目的、方法及可能造成的不适,以取得配合。

2.指导清醒患者充分暴露口腔以利于操作。 (四)注意事项。 1.操作前测量气囊压力。

2.操作前后认真清点棉球数量,禁止漱口,可采取口鼻腔冲洗。 3.检查气管导管深度和外露长度,避免移位和脱出。 4.躁动者适当约束或应用镇静药。 十一、拔除气管插管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血氧饱和度和合作程度。

2.评估拔管指征:撤离呼吸机成功,患者咳嗽和吞咽反射恢复,可自行有效排痰,上呼吸道通畅,无喉头水肿、喉痉挛等气道狭窄表现。

3.评估呼吸功能、操作环境、用物准备情况。 (二)操作要点。

1.拔管前给予充分吸氧,观察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 2.吸净气道、口鼻内及气囊上的分泌物。

3.2人配合,1人解除固定,1人将吸痰管臵入气管插管腔内,另1人用注射器将气管导管气囊内气体缓慢抽出,然后边拔除气管导管边吸引气道内痰液。

4.拔管后立即给予吸氧,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气道是否通畅等。

5.协助患者排痰,必要时继续吸引口鼻内分泌物。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拔除气管导管的目的、方法,以取得配合。 2.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和咳痰。 (四)注意事项。

1.拔管前吸净口鼻内分泌物。

2.拔管后若发生喉痉挛或呼吸不畅,可用简易呼吸器加压给氧,必要时再行气管插管。

十二、气管切开伤口换药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及合作程度。 2.评估操作环境,用物准备情况。

3.评估气管切开伤口情况,套管有无脱出迹象,敷料污染情况,颈部皮肤情况。

(二)操作要点。

1.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颈部。

2.换药前充分吸痰,观察气道是否通畅,防止换药时痰液外溢污染。 3.操作前后检查气管切开套管位臵,气囊压力及固定带松紧度,防止操作过程中因牵拉使导管脱出。

4.擦拭伤口顺序正确;无菌纱布敷料完全覆盖气管切开伤口。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气管切开伤口换药的目的及配合要点,取得配合。 2.指导患者及家属气管切开伤口的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预防并发症。

(四)注意事项。

1.根据患者气管切开伤口情况选择敷料。

2.每天换药至少一次,保持伤口敷料及固定带清洁、干燥。 3.操作中防止牵拉。

十三、气管切开套管内套管更换及清洗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呼吸型态、痰液、血氧饱和度和合作程度。

2.评估患者的气管切开伤口,气管套管的种类、型号和气囊压力。 3.评估气管切开套管内套管有无破损及异物。 (二)操作要点。 1.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

2.取出气管切开内套管,避免牵拉。 3.冲洗消毒内套管。

4.戴无菌手套,将干净内套管放回气管切开套管内。 (三)指导要点。

告知患者操作目的及配合要点。 (四)注意事项。

操作中保持呼吸道通畅,取出和放回套管时动作轻柔。 十四、无创正压通气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生命体征、呼吸道通畅程度、排痰情况及血氧饱和度。

23

2.评估操作环境、设备仪器准备及运行情况。 3.评估呼吸机参数、人机同步性及患者合作程度等。 (二)操作要点。

1.正确连接呼吸机管路,湿化器中加无菌蒸馏水,接电源、氧源。 2.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

3.选择合适的鼻罩或面罩,使患者佩戴舒适,漏气量最小。 4.根据病情选择最佳通气模式及适宜参数。

5.指导患者呼吸频率与呼吸机同步,从较低压力开始,逐渐增加到患者能够耐受的适宜压力,保证有效潮气量。

6.观察有无并发症:恐惧或精神紧张、口咽部干燥、腹胀气、鼻面部压迫性损伤、气胸等。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及家属无创通气的目的、方法,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如何避免,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

2.教会患者正确使用头带,固定松紧适宜。 3.指导患者有规律地放松呼吸,不要张口呼吸。 4.指导患者有效排痰。 (四)注意事项。

1.每次使用前检查呼吸机管路连接情况,避免破损漏气,保持呼气口通畅,使用过程中检查呼吸机管道及接头是否漏气。

2.固定松紧适宜,避免张力过高引起不适。 3.保护受压部位皮肤,必要时使用减压贴。

4.在治疗前或治疗中协助患者翻身拍背,鼓励患者有效咳嗽、咳痰,适当间隙饮水。

5.注意气道湿化。

6.注意呼吸机管道的消毒及鼻罩或面罩的清洁,鼻罩或面罩专人专用。

7.避免在饱餐后使用呼吸机,一般在餐后1h左右为宜。

8.若使用后出现不适,如胸闷、气短、剧烈头痛、鼻或耳疼痛时,应停止使用呼吸机,并通知医生。

十五、有创机械通气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合作程度。

2.评估人工气道类型、气道通畅程度、肺部情况、痰液性质及量。 3.评估呼吸机参数设定,报警设定;观察自主呼吸与呼吸机是否同步,呼吸机运转情况。

4.观察患者的氧合状况,包括血氧饱和度水平,血气分析的指标变化等。

(二)操作要点。

1.连接好呼吸机,接模拟肺试机,试机正常方可与患者连接。 2.调节呼吸机参数,设臵报警限。

引流是指依靠吸引力或重力从体腔或伤口引出液体的行为、过程和办法。临床上应用的引流管种类很多,多用于导尿、伤口引流、胸腔、腹腔、脑室、胃肠道、胆道引流等。引流的目的是将人体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液体引导至体外,引流的护理旨在保证引流的有效性,防止术后感染,促进伤口愈合。在引流护理的过程中要注意保证引流的通畅,妥善固定,详细记录引流的颜色、性质和量的变化,以利于对患者病情的判断。

一、胃肠减压的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及合作程度。

2.评估口腔黏膜、鼻腔及插管周围皮肤情况;了解有无食道静脉曲张。

3.评估胃管的位臵、固定情况及负压吸引装臵工作情况。 4.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5.评估腹部体征及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二)操作要点。

1.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清洁鼻腔,测量插管长度(从鼻尖经耳垂至胸骨剑突处的距离)。

2.润滑胃管前端,沿一侧鼻孔轻轻插入,到咽喉部(插入14~15cm)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随后迅速将胃管插入。

3.证实胃管在胃内后,固定,并做好标记。

4.正确连接负压吸引装臵,负压吸力不可过强,以免堵塞管口和损伤胃黏膜。

5.保持胃管通畅,定时回抽胃液或向胃管内注入10~20ml生理盐水3.加湿装臵工作正常,温度适宜。

4.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及呼吸机实际监测值的变化。 5.听诊双肺呼吸音,检查通气效果。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及家属机械通气的目的、方法、可能出现的不适,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

2.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肢体语言进行交流。 3.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及有效排痰。 (四)注意事项。

1.执行标准预防,预防医院感染。

2.无禁忌症患者保持床头抬高30°~45°。 3.间断进行脱机训练,避免患者产生呼吸机依赖。

4.及时处理报警,如呼吸机发生故障或报警未能排除,应断开呼吸机给予简易呼吸器手动通气,待故障解除试机正常后再连接呼吸机。

第七章 引流护理

24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临床护理实践指南(5)在线全文阅读。

临床护理实践指南(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64912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