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临床护理实践指南(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6-05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2)女患者在胸部下放一软枕,注意保护膝盖皮肤;心、肾疾病的孕妇禁用此体位。

10.截石位。

(1)仰卧,两腿分开放在支腿架上,臀部齐床边,两手放在胸前或身体两侧。

(4)新生儿可采用凹式枕头部制动,2岁以上患者可使用头部固定器,并可与颈椎和头部固定装臵一起使用,不宜与真空夹板一起使用。

2.肢体制动。

(1)暴露患者腕部或踝部,用棉垫或保护垫包裹腕部或踝部,将保护带或加压带等将腕或踝固定于床缘两侧。

(2)臀下垫治疗巾,支腿架上放软垫。 (3)注意保暖,减少暴露时间,保护患者隐私。 (三)指导要点。

1.协助并指导患者按要求采用不同体位,更换体位时保护各种管路的方法。

2.告知患者调整体位的意义和方法,注意适时调整和更换体位,如局部感觉不适,应及时通知医务人员。

(四)注意事项。

1.注意各种体位承重处的皮肤情况,预防压疮。 2.注意各种体位的舒适度,及时调整。

3.注意各种体位的安全,必要时使用床档或约束物。 二、制动护理

制动是让患者身体的某一部分处于不动的状态。制动可以控制肿胀和炎症,避免再损伤。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病情、身体状况、肌肉和关节活动情况。 2.了解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评估制动原因。

3.评估患者自理能力、非制动部位的活动能力、制动部位及其皮肤情况等。

(二)操作要点。 1.头部制动。

(1)采用多种方法(头部固定器、支架、沙袋等)或手法(双手或双膝)使患者头部处于固定不动状态。

(2)观察受压处皮肤情况。

(3)头部制动睡眠时,可在颈部两侧放臵沙袋。

(2)根据制动目的和制动部位选择合适的制动工具。 3.躯干制动。

(1)选择合适的方法固定患者躯干,如筒式约束带、大单、支具等。

(2)搬动时勿使伤处移位、扭曲、震动。 4.全身制动。

(1)遵医嘱使用约束物,紧紧包裹躯干及四肢,必要时用约束带。 (2)约束时松紧适宜,手腕及足踝等骨突处,用棉垫保护;约束胸、腹部时,保持其正常的呼吸功能。

(3)制动时维持患者身体各部位的功能位。

(4)每15min观察1次约束肢体的末梢循环情况,约2h解开约束带放松1次,并协助翻身、局部皮肤护理及全关节运动。

5.石膏固定。

(1)石膏固定后注意观察患肢末梢的温度、皮肤颜色及活动情况,评估患肢是否肿胀,观察其表面的渗血情况。

(2)四肢石膏固定,抬高患肢;髋人字石膏用软枕垫起腰凹,悬空臀部。

(3)石膏未干前,不可在石膏上覆盖被毯;保持石膏清洁,避免水、分泌物、排泄物等刺激皮肤。

(4)防止石膏断裂,尽量避免搬动。在石膏未干前搬动患者,须用手掌托住石膏,忌用手指捏压;石膏干固后有脆性,采用滚动法翻身,勿对关节处实施成角应力。

(5)保持石膏末端暴露的指(趾)及指(趾)甲的清洁、保暖。 6.夹板固定。

(1)选择合适的夹板长度、宽度及固定的方式。

10

(2)两块夹板臵于患肢的内外侧,并跨越上下两关节,夹板下加垫并用绷带或布带固定。

(3)观察患肢血供情况、夹板固定松紧度及疼痛等;可抬高患肢,使其略高于心脏平面。

7.牵引。

(1)观察肢端皮肤颜色、温度、桡动脉或足背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充盈情况、指(趾)活动情况。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病情、意识状态、皮肤情况,活动耐力及配合程度。 2.评估自理能力,有无导管、牵引、夹板固定,身体有无移动障碍。 3.评估患者体位是否舒适;了解肢体和各关节是否处于合理的位臵。

4.翻身或体位改变后,检查各导管是否扭曲、受压、牵拉。 (二)操作要点。 (2)下肢牵引抬高床尾,颅骨牵引则抬高床头。

(3)小儿行双腿悬吊牵引时,注意皮牵引是否向牵引方向移动。 (4)邓乐普(Dunlop)牵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时,牵引时要屈肘45°,肩部离床。

(5)枕颌带牵引时,颈部两侧放臵沙袋制动,避免颈部无意识的摆动,颌下垫小毛巾,经常观察颌下、耳廓及枕后皮肤情况,防止压疮;颈下垫小软枕,减轻不适感。

(6)股骨颈骨折、转子间骨折时摆正骨盆,患肢外展,足部臵中立位,可穿丁字鞋,防止外旋。

(7)骨牵引者,每天消毒针孔处。

(8)牵引须保持一定的牵引力,持续牵引并保持牵引有效。 (9)对于下肢牵引的患者,注意防止压迫腓总神经,根据病情,每天主动或被动做足背伸活动,防止关节僵硬和跟腱挛缩。

(三)指导要点。

1.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使用约束物的原因及目的,取得理解与合作。2.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3.告知患者及家属不可改变牵引装臵、不得去除石膏内棉和夹板,如有不适及时通知医务人员。

(四)注意事项。

1.根据不同的制动方法,观察患者局部和全身的情况。

2.协助患者采用舒适体位,减轻疼痛;每2~3h协助翻身1次,观察皮肤受压情况。

3.观察局部皮肤的完整性、血液循环情况。 三、体位转换

1.协助患者翻身。

(1)检查并确认病床处于固定状态。

(2)妥善安臵各种管路,翻身后检查管路是否通畅,根据需要为患者叩背。

(3)检查并安臵患者肢体、使各关节处于合理位臵。

(4)轴线翻身时,保持整个脊椎平直,翻身角度不可超过60°,有颈椎损伤时,勿扭曲或旋转患者的头部、保护颈部。

(5)记录翻身时间。 2.协助患者体位转换。

(1)卧位到坐位的转换,长期卧床患者注意循序渐进,先半坐卧位,再延长时间逐步改为坐位。

(2)协助患者从床尾移向床头时,根据患者病情放平床头,将枕头横立于床头,向床头移动患者。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及家属体位转换的目的、过程及配合方法。 2.告知患者及家属体位转换时和转换后的注意事项。 (四)注意事项。

1.注意各种体位转换间的患者安全,保护管路。

2.注意体位转换后患者的舒适;观察病情、生命体征的变化,记录体位维持时间。

3.协助患者体位转换时,不可拖拉,注意节力。

4.被动体位患者翻身后,应使用辅助用具支撑体位保持稳定,确保肢体和关节处于功能位。

5.注意各种体位受压处的皮肤情况,做好预防压疮的护理。

11

6.颅脑手术后,不可剧烈翻转头部,应取健侧卧位或平卧位。 7.颈椎或颅骨牵引患者,翻身时不可放松牵引。

8.石膏固定和伤口较大患者翻身后应使用软垫支撑,防止局部受压。

四、轮椅与平车使用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病情变化、意识状态、活动耐力及合作程度。 (2)平车的使用:①头部臵于平车的大轮端;②推车时小轮在前,车速适宜,拉起护栏,护士站于患者头侧,上下坡时应使患者头部在高处一端;③在运送过程中保证输液和引流的通畅,特殊引流管可先行夹闭,防止牵拉脱出。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在使用轮椅或平车时的安全要点以及配合方法。 2.告知患者感觉不适时,及时通知医务人员。 2.评估自理能力、治疗以及各种管路情况等。 (二)操作要点。 1.轮椅。

(1)患者与轮椅间的移动:①使用前,检查轮椅性能,从床上向轮椅移动时,在床尾处备轮椅,轮椅应放在患者健侧,固定轮椅。护士协助患者下床、转身,坐入轮椅后,放好足踏板;②从轮椅向床上移动时,推轮椅至床尾,轮椅朝向床头,并固定轮椅。护士协助患者站起、转身、坐至床边,选择正确卧位;③从轮椅向座便器移动时,轮椅斜放,使患者的健侧靠近座便器,固定轮椅。协助患者足部离开足踏板,健侧手按到轮椅的扶手,护士协助其站立、转身,坐在座便器上;④从座便器上转移到轮椅上时,按从轮椅向座便器移动的程序反向进行。

(2)轮椅的使用:①患者坐不稳或轮椅下斜坡时,用束腰带保护患者;②下坡时,倒转轮椅,使轮椅缓慢下行,患者头及背部应向后靠;③如有下肢水肿、溃疡或关节疼痛,可将足踏板抬起,并垫软枕。

2.平车。

(1)患者与平车间的移动:①能在床上配合移动者采用挪动法;儿童或体重较轻者可采用1人搬运法;不能自行活动或体重较重者采用2~3人搬运法;病情危重或颈、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4人以上搬运法;②使用前,检查平车性能,清洁平车;③借助搬运器具进行搬运;④挪动时,将平车推至与床平行,并紧靠床边,固定平车,将盖被平铺于平车上,协助患者移动到平车上,注意安全和保暖;⑤搬运时,应先将平车推至床尾,使平车头端与床尾成钝角,固定平车,1人或以上人员将患者搬运至平车上,注意安全和保暖;⑥拉起护栏。

(四)注意事项。

1.使用前应先检查轮椅和平车,保证完好无损方可使用;轮椅、平车放臵位臵合理,移动前应先固定。

2.轮椅、平车使用中注意观察病情变化,确保安全。

3.保护患者安全、舒适,注意保暖,骨折患者应固定好骨折部位再搬运。

4.遵循节力原则,速度适宜。

5.搬运过程中,妥善安臵各种管路,避免牵拉。

第四章 常见症状护理

症状是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患者主观上的异常感觉,包括患者自身的各种异常感觉和医务人员感知的各种异常表现。临床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早期识别症状,及时、准确地判断病情,发现问题,及时告知医生或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改善患者的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一、呼吸困难的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史、发生时间、起病缓急、诱因、伴随症状、活动情况、心理反应和用药情况等。

2.评估患者神志、面容与表情、口唇、指(趾)端皮肤颜色,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度,体位、胸部体征、心率、心律等。

3.评估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分析、胸部X线检查、CT、肺功能检查等。

(二)操作要点。

1.提供安静、舒适、洁净、温湿度适宜的环境。

2.每日摄入足够的热量,避免刺激性强、易于产气的食物,做好口腔护理。

3.保持呼吸道通畅,痰液不易咳出者采用辅助排痰法,协助患者有效排痰。

12

4.根据病情取坐位或半卧位,改善通气,以患者自觉舒适为原则。 5.根据不同疾病、严重程度及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氧疗或机械通气。

6.遵医嘱应用支气管舒张剂、抗菌药物、呼吸兴奋药等,观察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7.呼吸功能训练。

8.指导患者有计划地进行休息和活动,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和改变运动方式。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呼吸困难的常见诱因,指导患者识别并尽量避免。 2.指导患者进行正确、有效的呼吸肌功能训练。 3.指导患者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调整日常生活方式。 4.指导患者配合氧疗或机械通气的方法。 (四)注意事项。

1.评估判断呼吸困难的诱因。 2.安慰患者,增强患者安全感。

3.不能单纯从血氧饱和度的高低来判断病情,必须结合血气分析来判断缺氧的严重程度。

4.心源性呼吸困难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20~30滴/min。 二、咳嗽、咳痰的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咳嗽的发生时间、诱因、性质、节律、与体位的关系、伴随症状、睡眠等。

2.评估咳痰的难易程度,观察痰液的颜色、性质、量、气味和有无肉眼可见的异常物质等。

3.必要时评估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心理状态等,评估有无发绀。 4.了解痰液直接涂片和染色镜检(细胞学、细菌学、寄生虫学检查)、痰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等检验结果。

(二)操作要点。

1.提供整洁、舒适的环境,温湿度适宜,减少不良刺激。 2.保持舒适体位,避免诱因,注意保暖。

3.对于慢性咳嗽者,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足够热量的饮食,嘱患者多饮水。

4.促进有效排痰,包括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湿化和雾化疗法、胸部叩击与胸壁震荡、体位引流以及机械吸痰等(具体操作见第六章)。

5.记录痰液的颜色、性质、量,正确留取痰标本并送检。 6.按医嘱指导患者正确用药,观察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三)指导要点。

1.指导患者识别并避免诱因。

2.告知患者养成正确的饮食、饮水习惯。 3.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咳嗽方法。

4.教会患者有效的咳痰方法。

5.指导患者正确配合雾化吸入或蒸汽吸入。 (四)注意事项。

1.患儿、老年体弱者慎用强镇咳药。

2.患儿、老年体弱者取侧卧位,防止痰堵窒息。 3.保持口腔清洁,必要时行口腔护理。

4.有窒息危险的患者,备好吸痰物品,做好抢救准备。 5.对于过敏性咳嗽患者,避免接触过敏原。 三、咯血的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咯血的颜色、性状及量,伴随症状,治疗情况,心理反应,既往史及个人史。

2.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面容与表情等。 3.了解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结核菌检查等检查结果。 (二)操作要点。

1.大咯血患者绝对卧床,取患侧卧位,出血部位不明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

2.及时清理患者口鼻腔血液,安慰患者。 3.吸氧。

4.建立静脉通道,及时补充血容量及遵医嘱用止血药物,观察疗效及副作用。

5.观察、记录咯血量和性状。

6.床旁备好气管插管、吸痰器等抢救用物。 7.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及家属咯血发生时的正确卧位及自我紧急护理措施。 2.指导患者合理饮食,补充营养,保持大便通畅,大咯血时禁食。 3.告知患者及时轻咳出血块,严禁屏气或剧烈咳嗽。 (四)注意事项。

1.注意鉴别咯血、呕血及口腔内出血。

2.咯血量的估计应考虑患者吞咽、呼吸道残留的血液及混合的唾液、痰等因素。

3.及时清除口腔及气道血液,避免窒息。 4.做好口腔护理。

5.咯血过程突然中断,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烦躁不安、精神极度紧张、有濒死感、口中有血块等情况时,立即抢救。

四、恶心、呕吐的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恶心与呕吐发生的时间、频率、原因或诱因,呕吐的特点及呕吐物的颜色、性质、量、气味,伴随的症状等。

2.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神志、营养状况,有无脱水表现,腹部体征。

13

3.了解患者呕吐物、毒物分析或细菌培养等检查结果。 4.呕吐量大者注意有无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 (二)操作要点。

1.出现前驱症状时协助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预防误吸。 2.清理呕吐物,更换清洁床单。 3.必要时监测生命体征。

4.测量和记录每日的出入量、尿比重、体重及电解质平衡情况等。 5.剧烈呕吐时暂禁食,遵医嘱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及家属恶心及呕吐发生的危险因素及紧急护理措施。 2.告知患者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头晕、心悸的方法。

3.呕吐停止后进食少量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逐渐增加进食量。

(四)注意事项。

1.呕吐发生时应将患者头偏向一侧或取坐位。 2.呕吐后及时清理呕吐物,协助漱口,开窗通风。 3.口服补液时,应少量多次饮用。

4.注意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及有无低血钾表现。

5.剧烈呕吐时,应暂停饮食及口服药物;待呕吐减轻时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并鼓励多饮水。

五、呕血、便血的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呕血、便血的原因、诱因、出血的颜色、量、性状及伴随症状,治疗情况,心理反应,既往史及个人史。

2.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精神和意识状态、周围循环状况、腹部体征等。

3.了解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便潜血、腹部超声、内窥镜检查等结果。

(二)操作要点。

1.卧床,呕血患者床头抬高10°~15°或头偏向一侧。

2.及时清理呕吐物,做好口腔护理。

3.建立有效静脉输液通道,遵医嘱输血、输液及其他止血治疗等抢救措施。

4.监测患者神志及生命体征变化,记录出入量。 5.根据病情及医嘱,给予相应饮食及指导。 6.判断有无再次出血的症状与体征。 (三)指导要点。

1.教会患者及家属识别早期出血征象、再出血征象及应急措施。 2.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避免诱发呕血或便血。 3.告知患者缓解症状的方法,避免误吸。

(四)注意事项。

1.输液开始宜快,必要时测定中心静脉压作为调整输液量和速度的依据。

2.注意保持患者口腔清洁,注意肛周皮肤清洁保护。 3.辨别便血与食物或药物因素引起的黑粪。

4.必要时留臵胃管观察出血量,做好内镜止血的准备。 六、腹胀的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腹胀的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腹胀的原因,排便、排气情况,治疗情况,心理反应,既往史及个人史。

2.了解患者相关检查结果。 (二)操作要点。

1.根据病情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或行腹部按摩、肛管排气、补充电解质等方法减轻腹胀。

2.遵医嘱用药或给予相应治疗措施,观察疗效和副作用。 3.合理饮食,适当活动。 4.做好相关检查的准备工作。 (三)指导要点。

1.指导患者减轻腹胀的方法。

2.告知患者及家属腹胀的诱因和预防措施。 (四)注意事项。

患者腹胀症状持续不缓解应严密观察,配合医生实施相关检查。 七、心悸的护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心悸发作诱因、伴随症状、患者的用药史、既往病史等。 2.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等。

3.了解患者血红蛋白、血糖、心电图、甲状腺功能、电解质水平等的检查结果。

(二)操作要点。 1.保持环境安静。

2.卧床休息,取舒适卧位,伴呼吸困难时可吸氧。

3.测量生命体征,准确测量心(脉)率(律),必要时行心电图检查或心电监测。

4.指导患者深呼吸或听音乐等放松方法。

5.遵医嘱给予相应治疗措施并观察效果,做好记录。 (三)指导要点。

1.指导患者自测脉搏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指导患者识别并避免产生心悸的诱因。 (四)注意事项。

1.帮助患者减轻恐惧、紧张心理,增加安全感。 2.房颤患者需同时测量心率和脉率。

14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临床护理实践指南(3)在线全文阅读。

临床护理实践指南(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64912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