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
一、单选题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2))。 (1)企业;(2)国家;(3)家庭;(4)社会团体与组织。
2.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是((4))。 (1)社会条件;(2)文化条件;(3)生产力的发展与剩余产品的出现;(4)国家的产生。 3.属于典型的负外部性的是((4))。 (1)海上灯塔;(2)汽车尾汽;(3)企业对资源的配置;(4)义务教育。 4.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这是因为((2))。
(1)财政与国家有本质联系;(2)财政分配体现一定的分配关系; (3)财政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4)财政具有公共性。 5.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产品中的((2))。
(1)C+V部分;(2)C+M部分;(3)V部分;(4)M部分。
6.财政分配的目的是((2))。
(1)调节经济;(2)实现国家职能;(3)实现社会公平;(4)促进经济发展。 7.最早的财政范畴是((1))。
(1)捐税;(2)公债;(3)国家预算;(4)通货膨胀。
8.财政范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其中公债和国家预算最早出现于 ((2)) 。 (1)奴隶社会后期;(2)封建社会后期;(3)资本主义社会后期;(4)资本主义社会早期。 9.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是((2))。
(1)国家的产生;(2)生产力的发展与剩余产品的出现;(3) 商品经济;(4)私有制。 10.财政的本质是((4))。
(1)物物交换;(2)货币收支关系;(3)社会财富的使用;(4)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1.财政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处于((1))地位。 (1)主导;(2)辅助;(3)补充;(4)中介。 12.价格分配指的是((3))。
(1)商品的等价交换; (2)使用价值与价值背离; (3)价格与价值背离引起的国民收入再分配;(4)财政对价格的指导。 13.下列经济行为中,不属于分配范畴的是((4))。
(1)企业发工资;(2)向银行贷款;(3)国家征税;(4)收藏品高价拍卖。 1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依靠((1))。 (1)市场配置;(2)财政配置;(3)计划配置;(4)银行配置。 二、多项选择题
1.奴隶制国家财政的分配形式主要有((1)、(2)) 。
(1)实物形式;(2)力役形式;(3)货币形式;(4)价值形式。 2.在封建社会末期产生的财政新范畴有((2)、(4))。 (1)捐税;(2)公债;(3)专卖收入;(4)国家预算;(5)力役。 3.财政产生的条件是((3) 、(4))。
(1)交换的出现;(2)阶级的出现;(3)国家的出现;(4) 生产力的发展与剩余产品的出现。 4.国家财政是一个((1)、(2)、(4))。
(1)政治范畴;(2)经济范畴;(3)社会范畴;(4)历史范畴;(5)永恒范畴。 5.财政的构成要素主要指((1)、(2)、(3)、(4))。
(1)财政分配的主体;(2)财政分配的客体;(3)财政分配的目的;(4)财政分配的本质。
6.国家筹集和运用资金的两条渠道是((3)、(4))。
(1)工资分配;(2)价格分配;(3)财政分配;(4)信贷分配;(5)财务分配。 7.财政与生产的关系可表述为((1)、(3))。
(1)生产决定财政;(2)生产反作用于财政;(3)财政反作用于生产;(4)财政决定生产。 8.价格分配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体现在((1)、(2)、(4))。
(1)价格变化引起流转税收入变化;(2)价格变化影响国有企业上缴利润的规模; (3)通货膨胀使公用事业开支增加;(4)通货膨胀可能使纳税人进入较高税率档次。 9.财政三职能是指((1)、(2)、(3))。
(1)资源配置职能;(2)收入分配职能;(3)经济稳定增长职能;(4)监督职能;(5)计划职能。 10.财政的一般特征是((1) 、(2)、(3))。
(1)国家主体性;(2)无偿性;(3)强制性;(4)阶级性。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改正)
1.公债、国家预算是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才出现的财政范畴。(×) 2.财政分配的对象只能是剩余产品价值。(×)
3.财政分配的实质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但它通过处理国家与有关各方面的分配关系来实现的。(√)
4.财政分配的主体是纳税人。(×)
5.财政分配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无偿性。(√) 6.财政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国家的出现。(√)
7.在商品等价交换中不会产生价值量的转移,从而不会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 8.合理的财政分配是价格基本稳定的基础。如果财政收支长期失衡,社会价格水平终将上涨。(×)
四、名词解释 1.财政; 2.价格分配 3.社会总产品 4.公共产品
5.外部性 五、问答题
1.如何理解财政的概念,其是如何产生的? 2.试述不同历史阶段财政的特点。 3.试述财政职能。
4.试分析财政与价格及工资分配的关系。 5.试述财政与经济的关系。
第二章 财政收入
一、单选题
1.在财政收入形式中,通过信用形式取得的收入是((2))。 (1)公产收入;(2)债务收入;(3)规费收入;(4)投资收入。 2.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是((2))。
(1)税收收入;(2)规费收入;(3)国有资产收入;(4)债务收入。 3.国家以所有者的身份参与企业利润分配的形式是((3))。 (1)所得税;(2)公债;(3)上缴利润;(4)流转税。
4.国家对国有企业实现的利润征收所得税是凭借((3))。
1
(1)政治权力;(2)资本所有权;(3)法人财产权;(4)经营权。 5.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是((1))。
(1)税收;(2)上缴利润;(3)债务收入;(4)国有资产收入。 6.商标注册费属于((2))。
(1)事业收入;(2)规费收入; (3)公产收入;(4) 资源收入。
7.公债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殊形式,原因在于公债具有((3))。 (1)强制性;(2)国家主体性;(3)有偿性;(4)固定性。
8.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国有资产所有者身份从国有企业中取得的收益叫做((3))。 (1)国有利润收入;(2)预算外收入;(3)经营性国有资产收入;(4)公产收入。 9.按((4))分类,财政收入可分为来自C、V、M三部分。 (1)收入来源;(2)收入性质;(3)收入形式;(4)价值构成。 10.目前,我国财政收入最大部分来源于((4))。
(1)第一产业;(2)第二产业;(3)第三产业;(4)第四产业。 11.制约财政收入规模最重要的因素是((4))。
(1)经济发展水平;(2)价格水平;(3)生产技术水平;(4)分配体制及政策。 12.财政收入来源的最主要对象是((4))。
(1)社会总产品;(2)社会总产值;(3)国民收入;(4)社会纯收入。 13.“档次爬升”效应产生的税制基础是((3))。
(1)定额税率;(2)比例税率;(3)累进税率;(4)累退税率。 14.将国有资产分为境内和境外国有资产是按((2))。
(1)存在形态;(2)所处地理位置;(3)经济用途;(4)隶属关系。
15.将国有资产按经济用途分类,国有资产可分为((3))。
(1)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2)价值形态的国有资产和实物形态的国有资产; (3)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4)生产性国有资产和非生产性国有资产。
16.国家对国有企业利润的分配采取所得税和利润上缴两种形式即“税利分流”的理论依据是((1))。
(1)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双重身份和双重职能;(2)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职能; (3)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资产属国家所有;(4)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 17.中央政府以本级政府名义举借的债务称为((2))。 (1)公债;(2)国债;(3)政府机构债;(4)金边债券。 18.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发行的公债是((4))。
(1)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公债; (2)北洋政府发行的公债; (3)建国初期的“人民折实公债”;(4)清政府的“息借商款”。 19.下列观点中属于凯恩斯主义的有((3))。
(1)举借公债会增加财政困难;(2)公债减少了社会投资; (3)公债数额不应受限制; (4)公债数额应受限制。
20.公债可分为契约性借款和公债券,这是按哪种标准划分的((1))。 (1)按举债形式;(2)按期限长短;(3)按发行主体;(4)按公债用途。 21.目前,世界各国一般将((1))年之内的债券作为短期债券。
(1)1年;(2)2年; (3)5年;(4)10年。
22.国家将发行的公债统一售于银行,再由银行自行发售的方法,称为((4))。 (1)公募法;(2)公卖法;(3)摊销法;(4)包销法。
23.若公债的利率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应实行((2))。 (1)平价发行;(2)折价发行;(3)溢价发行;(4)等价发行。
2
二、多项选择题
1.外债结构通常是指((1)、(2)、(3)、(4)) 等。
(1)期限结构;(2)来源结构;(3)币种结构;(4)利率结构。 2.反映一个国家外债规模的指标通常有((1)、(2)、(3))。
(1)偿债率;(2)经济债务率;(3)出口债务率;(4)债务依存度;(5)财政依存度。 3.外债形式一般表现为((1)、(2)、(3)、(4)、(5))。
(1)外国政府贷款;(2)国际金融机构贷款;(3)出口信贷; (4)外国银行贷款;(5)发行国际债券。
4.我国公债的发行方式有((1)、(2)、(3)、(4))。
(1)直接发行;(2)代销发行; (3)承购包销发行;(4) 招标拍卖发行。 5.国内公债发行条件包括((1)、(2)、(3)、(4)、(5))。 (1)公债发行额;(2)公债的期限;(3)公债的发行价格;
(4)公债票面金额与编号;(5)公债的利率。
6.通常公债利率水平取决于下列哪些因素((1)、(2)、(3)、(4))。
(1)市场利率水平;(2)政府信誉;(3)社会闲置资金;(4)期限长短;(5)中介机构资金实力。 7.按国有资产存在形态分类,可将其分为( (3)、(4))。 (1)经营性国有资产;(2)非经营性国有资产;(3)有形资产; (4)无形资产;(5)境内国有资产;(6)境外国有资产。
8.下列哪些资产属于经营性国有资产( (3)、(4) 、 (5))。 (1)学校的教室和实验实施;(2)政府机构大楼;(3)国有企业设备; (4)国有企业厂房;(5)国有企业注册商标。
9.目前,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收入的形式主要有((1)、(2)、(3))。 (1)利润;(2)租金;(3)股利;(4)所得税;(5)产权转让收入。 10.我国财政收入的形式主要有((1)、(2)、(3)、(4))。
(1)税收收入;(2)国有资产收入;(3)债务收入; (5)非税收入。 11.自然经济社会中,财政收入主要以((1)、(2))取得。 (1)实物形式;(2)力役形式;(3)价值形式;(4)货币形式。 12.税收的形式特征包括((2)、(3)、(4))。
(1)国家主体性;(2)强制性;(3)无偿性;(4)固定性;(5)交换性。 13.影响财政收入规模大小的因素有((1)、(2)、(3)、(4))。
(1)经济水平; (2)价格水平;(3)经济制度;(4)管理水平。
14.如果将V理解为劳动者工资或劳动报酬,则我国目前来自V部分的财政收入包括((1)、(3))。
(1)个人所得税;(2)劳动者交纳的社会保障基金; (3)个人用工资购买的国库券;(4)个人股东股利收入。 15.财政收入原则包括((1)、 (3)、(4))。
(1)发展经济、广开财源原则;(2)兼顾中央、集体两级利益原则; (3)兼顾三者两级利益原则;(4)合理负担原则。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改正)
1.组织财政收入的首要原则是兼顾三者两级利益原则。(×)
2.发展经济、广开财源的理论基础在于生产对分配的决定作用。(√) 3.按存在形态分,可以把国有资产分为境内国有资产和境外国有资产。(×) 4.把国有资产分为境内国有资产和境外国有资产是按隶属关系分类。(×) 5.国有企业利润实现后,国家以所有者的身份对企业利润征收所得税。(×)
3
6.利改税的根本缺陷在于混淆了利和税两个不同概念。(√)
7.对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实行“税利分流”改革有助于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能体现政府双重职能。(√)
8.国家凭借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可以取得一定的资产收益,通常的基本形式是税利。(×) 9.国家参与集体企业纯收入分配的形式可以采取税利并存的形式。(×) 10.公债是国家信用的唯一形式。(×) 11.公债是一种一般性财政收入形式。(×) 12.地方财政举借的债务不属国债范畴。(√) 四、名词解释
1.财政收入;2.预算收入;3.预算外收入;4.债务收入;5.国有资产收入;6.规费收入;7.税收收入;8.公债;9.税利分流。 五、问答题
1.财政收入原则有哪些?为什么说发展经济、广开财源是组织财政收入的首要原则? 2.试述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3.简述公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4.简述公债的发行条件和发行方式。 5.简述公债偿还的资金来源和方式。
第三章 税收
一、单选题
1.税收是以国家为主体、以国家((2))为前提的一种特殊分配形式。 (1)生产资料所有权;(2)政治权力;(3)生产关系;(4)国有产权。 2.以((2))为标准,税收可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1)征税实体;(2)税负是否转嫁;(3)计税依据;(4)课税对象。 3.税负转嫁的基本条件是((1))。
(1)商品价格的自由浮动;(2)商品销售的竞争程度; (3)商品交换的频率; (4)商品的供求关系。
4.流转税主要采用((2))税率。
(1)累进税率;(2)比例税率;(3)定额税率;(4)浮动税率。 5.税收最初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在((1))。
(1)奴隶社会;(2)封建社会;(3)资本主义社会;(4)社会主义社会。 6.税收的基本特征是((2))。
(1)强制性、公平性、固定性;(2)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3)强制性、普遍性、固定性;(4)强制性、有偿性、交换性。 7.税收的横向公平是指((2))。
(1)通过公平税负,创造一个公平的外部税收环境; (2)相同纳税能力的人负担相同的税收; (3)纳税能力不同的人负担不同的税收; (4)收入的公平分配。
8.税收的纵向公平是指((3))。
(1)通过公平税负,创造一个公平的外部税收环境; (2)相同纳税能力的人负担相同的税收; (3)纳税能力不同的人负担不同的税收; (4)收入的公平分配。
4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财政学课后练习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