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河上游护岸工程 重力式挡土墙计算书
**********勘测设计院 2000年11月20日
1.工程建设位置及建设的必要性
×××××××引水枢纽工程位×××××县×××××××乡境内,该续建工程位于枢纽上游河道左岸,距泄洪闸约一公里左右。这段河岸自投入运行至今,只有上游109.5米圆弧段采用浆砌石护坡,以下700米左右段一直采用铅丝笼条流坝护坡,经过多年洪水的冲刷,圆弧段冲刷严重,年年在基础部位采取下四面体等临时防护措施,对该段进行防护。1999年东岸一号四面体挑流坝的修建完成,上段顶冲段(圆弧段)的水流加大,冲刷幅度加重。下段虽有铅丝笼挑坝,但河岸的冲刷依然较严重,并且铅丝笼挑坝的节节堵塞,严重影响到位于该段的水文站的施测工作。防洪期间还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保证该河段的正常运行,(该河段外20米处为防洪标准为7890立方米每秒的防洪坝,坝外为×××××××乡的耕地)考虑到诸因素,本次将该河岸进行续建整治。 2.上游河岸整治措施(设计段)
新护坡段总长度为819.5米,目前该段(圆弧段R=119.24 米 )109.5 米为浆砌石护岸,下游601米以铅丝笼坝护岸。本设计针对710.5米河岸进行浆砌石砌护,对上游109.5米段护岸基础进行加固。因根据规范(GB 50201-94)×××××××枢纽的建筑等级为大Ⅱ型,故将该护岸工程降低一个等级,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洪水。
3.顺河堤冲刷深度计算:
冲刷坑深度采用威孜果公式:
t?qh
; t—冲刷坑深度(m)
q—设计单宽流量(m/s);
3
h—设计水深(m)。
在该河段选取一个断面进行计算:(位置在×××××××水文站,该断面相关数据由1999年实测资料得)
50年一遇的洪水流量Q=6370立方米每秒(根据《××××河防洪规划》1999年版得出);设计断面部分冲刷前平均水深H=2.889米;设计断面宽度B=474米。
q?13.439(m/s)
3
得t?4.77(m)
该断面为设计河岸段的顺直段,但考虑到工程整体稳定性,及该河段河床的具体情况,故将该深度加大到5米。
又因,当丁坝长小于河宽的1/10,与水流方向不大于45度,坝头边坡系数大于0.5,则丁坝坝头局部冲刷坑的深度为同样条件下顺河堤冲刷深度的1.5-2倍。故顶冲段冲刷坑深度为7.155米。但考虑到流量集中和工程整体稳定性,将顶冲段冲坑深度加大到8.00米。 4.方案选择: 方案一:
重力式挡土墙,枯水期水位既为挡土墙顶高程;护坡由该高程
50%洪水位枯水位
开始,到50年一遇洪水水位处结束,详见下图。 方案二:
小重力式挡土墙,护坡由50年一遇洪水水位沿伸到原始河床,原始河床高程即为挡土墙顶高程。详见下图。
50%洪水位枯水位 由于×××××××枢纽上段河道推移质含量高,并且粒径大,如果用小重力式挡土墙作为基础,上段浆砌护坡在洪水期无法承受大粒径推移质的撞击,导致护坡破坏;而用重力式挡土墙,墙顶高程为枯水期水位(1.5米左右),在洪水期大部分推移质都撞击在挡土墙上,保护了浆砌护坡的稳定性。故而,选择重力式挡土墙的形式。
4挡土墙稳定性计算
挡土墙形式采用重力式,墙高(h)顺直段为5米,顶冲段墙高为8米;根据《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下册),底宽(b)因为墙高的0.6-0.7倍;墙顶宽度(a)一般用30-50厘米;墙趾高(h’)和墙趾宽(c)的比例为2:1,墙趾宽常不小于20厘米。初定尺寸为:
H1=5(m);H2=8(m); b1=3(m);b2=4.8(m);
a=0.4(m); h’=1(m); c=0.5(m)。 ⑴断面一计算:(h1=5米)
单位:厘米计。11:a.5bcdeAⅠ、选取施工期墙前无水压力,不考虑地下水情况: ①主动土压力计算:(自DL 5077 – 1997) Pa??H2Ka
Ka—主动土压力系数,为φ、ε、β、δ的函数; φ—内摩擦角,该地实验得砂卵石摩擦角为40°; ε—墙背与铅直线的夹角,ε=15.27°; β—填土表面与水平面所成坡角,β=33.69°; δ—墙摩擦角,取δ=φ/2=20°。
查库仑主动土压力系数 :Ka1=0.613《土力学》 H—挡土墙高度H1=5米;
12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某河上游重力式挡土墙护岸工程计算书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